简 介
目 录
导 言 熟悉的陌生人
第一章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1942——1959)
1:中国名胜密度最高的地方
2:绩溪是胡锦涛的祖籍
3:胡锦涛与胡适是否是本家?
4:胡锦涛重视绩溪乡情
5:胡锦涛父亲是茶叶店小业主
6:胡锦涛为何避谈泰州
第二章 工程师的摇篮(1959—1968)
7:“红色水利专家”梦
8:在唱歌跳舞中经受革命锻炼
9:见到了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
10:结识了《光明日报》前总编辑
11:中国政坛上的“理盛文衰”
12:蒋南翔扮演了清华帮教父角色
13:唯一能在中南海举行活动的校友会
14:影响胡锦涛仕途的清华人
15:胡锦涛重视清华校友人脉
16:清华给胡锦涛从政储备了丰富资源
17:从“接班人”变成“保皇派”
第三章 西北望长安(1968—1982)
18:挖土砌墙的清华高材生
19:技术干部改吃政治饭
20:告别单身汉生涯
21:咬定青山任尔东西南北风
22:赶上了中共新老交替第一波
23:政坛伯乐到科技专家中挑人材
24:当面汇报赢得宋平爱才之心
25:李登瀛是否有权破格提升胡锦涛?
26:甘肃出来的官员清廉实干
27:温家宝与胡锦涛仕途你追我赶
28:重返京华感受思想解放之风
29:胡锦涛进党校天时地利人不和
30蒋南翔是否在党校提携胡锦涛?
31:年轻是年轻者的通行证
32:乌纱帽不由分説扣上头来
33:中央委员会最年轻成员亮相
第四章 最佳第二小提琴手(1982—1985)
34:胡锦涛当上团中央第二把手
35:团中央书记处摆开新阵容
36:三头六臂一肩挑
37:前任班子的前车之鉴
38:空降“太子党”的风波
39:王兆国是被邓小平亲自选中
40:最后一刻中央才决定高占祥离开
41:撤销少工委之争
42:团中央机关的四部分力量
43:太子党擒贼先擒“王”
44:左右为难吃喝风
45:卫生值日从不参加打扫
46:王兆国先盛后衰 胡锦涛后来居上
47:时时处处突出一把手
48:官场上的期货行情
49: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50:从两条战线建立自己的班底
51:与各地各界明日之星建立联系
52: 胡锦涛与军方怎样接上线?
53:踏破铁鞋寻觅四有新人
54:抓出了一个轰动全国的大典型
55:开动团的机器配合“清除精神污染”
56:正式成为团中央一把手
第五章 外放夜郎(1985—1988)
57:是“下放镀金”还是“打入冷宫”?
58:进入中央委员会
59:一张白纸好画图
6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61:风浪骤起掌稳舵
62:天高皇帝远
63:寒潮当中的暖流
64:对异议人士恩威并用
65:不能“夜郎自小”
66:争取外援,开拓潜力
67:从不吸烟的胡锦涛看上了烤烟
68:治穷大计,教育为本
69:惩处残害教师的官员子弟
70:平息夜郎国学潮
71: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外围战
72:主政时间短,改革难收效
73:谨言慎行,循规蹈矩
74:“不适当报导只能加速我垮台”
75:化解省长的戒心
76:三匹“马”拴到了贵州马槽上
77:八十年代中期的污染与二十一世纪初的
78 没有阳光的天空
79:一个错误决策造成恶性循环
第六章 世界屋脊天外天(1989—1991)
80:版图分裂的“达摩克利斯剑”
81:第八任驻藏党魁
82:中共治藏方略屡次改弦更辙
83:胡耀邦治藏怀柔绥靖事与愿违
84:动乱进入了倒计时
85:胡锦涛受命于危难之际
86:世界人权日接到中央加急电报
87:稳定是基础 发展为主导
88:两手抓的先后顺序大有讲究
89:中共对西藏方针再次大转弯
90:陪同江泽民巡视西藏
91:胡锦涛也患了“高原病”
92:滞留北京养病读书思考
第七章 火箭第二次起飞(1992年)
93:改革号再次启动
94:江泽民担心阵前换将
95:改革声浪中再次露面
96:元老们最后一次施加影响
97:晋升的黑箱作业
第八章 高处不胜寒(1992—1997)
98:政绩如何难打分
第九章 从后台来到前台(1998—2002)
99:从政治后台走向前台
100:四声巨响,三条人命,一场风暴
101:推行江泽民想法,赢得江泽民信任
102:到欧洲舞台上亮一亮相
103:胡锦涛访美机会是布什为他争取到
104:“贫困地区人民笙歌劲舞迎锦涛”
第十章 共青团派的新掌门
105:共青团派的三个梯队及其核心
106:无可选择将共青团派作为主要权力渊源
107 团派“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第十一章 接班人还是掘墓人?(2002)
108:共产党接班人
第十二章 胡温新政赶考一年(2003—2004)
109:中外评论界为胡锦涛赶考一年打分
不是结语:平衡木上的马
附:我的学长胡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