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唯一能在中南海举行活动的校友会

  ●蒋南翔用三个培养人才的法宝:因材施教、文体社团、政治辅导员,打造“满清王朝”。胡锦涛正是这三条的受惠者。还有多少受惠者?连中南海里都有半公开的“清华校友会”组织——或许是唯一一个能够在中南海里举行活动的校友会

  继蒋南翔之后,清华校长何东昌又出任教育部部长,后来教育部升格为国家教委之后,他担任副主任,掌握实权。他本人思想保守僵化,在“八九6.4”中更声名狼籍,但是却不遗余力地巩固“清华帮”的影响;何东昌下台后,清华又一任校长张孝文又调任国家教委第一副主任;国家教委的另一位副主任滕藤,也是清华大学一九五一年毕业生,后来也担任过清华副校长。

  清华毕业的旅美学者迟延昆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何以最近二十年来相当多的高级官员出身于清华:“我认为这主要是蒋南翔的教育思想的结果。蒋南翔有三个培养人才的法宝:因材施教、文体社团、政治辅导员三大制度。因材施教是从分专业开始,选出一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加担子、创条件,使之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用蒋校长的话说:‘天才的头脑是肥沃的土壤’。可惜文革打断科研的部署,这一条没有可见的成果。但至少有一个好处:加了担子,开阔眼界,骄气无形之中消退了不少。大张旗鼓把文艺社团和体育代表队作为培养人才的一大渠道,我当时并不理解——清华总不是体育学院。但渐渐地明白了这些课外活动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

  迟延昆特别强调第三条:“政治辅导员制度完全是蒋南翔的创造。即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低年级的辅导员,实际上有点像中学的班主任,此外还包括团委、学生会的半脱产的主要干部。这些辅导员晚毕业一年,在作辅导员其间给一定的津贴。这一渠道明里说是‘双肩挑’的集中表现,实际上真正的目的是要培养懂业务的领导干部。……我所认识的政治辅导员除一人在加里福尼亚外,都从了政。”

  胡锦涛正是蒋南翔这“三个培养人才的法宝”的受惠者。还有多少人是蒋南翔这三大法宝的受惠者?据清华校友会一位活跃人士告诉笔者,连中南海里都有半公开的“清华校友会”组织——或许是唯一一个能够在中南海里举行活动的校友会。

  目前并无资料显示胡锦涛在校期间与蒋南翔有任何直接的接触——胡锦涛听过校长的报告,蒋南翔看过校文工团的舞蹈节目,仅此而已。但是世事难料:在胡锦涛的政治生涯中,蒋南翔至少有过一次极其关键的提携,那已经是胡锦涛离开母校十四年、而蒋南翔也早已离开清华的后话了。

  关于“清华帮”现象,海内外媒体都极感兴趣,有心人从省部级官员、从军队、政法、金融、外交、组织等各个领域,从“太子党”的观察角度,将清华人一一发掘出来,以说明清华帮是何等声势浩大。对于地方封疆大吏中清华校友成群占据要津,江泽民最有切身感受,因为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上海市党政主要领导中,至少有五名是清华毕业生,除了当时的市长朱镕基和市委副书记吴邦国之外,还有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黄菊,副市长倪天增和蒋以任。江泽民当上总书记之后,有一次到清华与师生座谈时脱口而出:“我们上海领导都成了‘清华帮’了。”似乎意识到什么,他赶快又加上一句:“我是开玩笑。”

  清华人自己对此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本书笔者在国内采访时,曾有一位清华人说:你知道“满清王朝”的说法吗?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国歌,都得归功于清华人!确有其事。早年清华留美学生、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张奚若,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出任五十年代的教育部长,后改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他在全国政协会议筹备建国期间,提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为大会接受。在挑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时,又是由张奚若力荐,徐悲鸿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提议才获得通过。

  在政坛清华帮中,有几位对于胡锦涛在政坛上的轨迹相当重要,值得多花一点篇幅来介绍。

  首先是朱镕基。中共十二大时,他连代表都没当上;中共十三大时,他仅为候补中央委员;而中共十四大,他一大步跨入政治局常委,成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而十五大上,他当上总理。

  一九二八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朱镕基,于一九四七年即十九岁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比胡锦涛要早十二年,后担任过清华学生自治会主席。几乎与中共建国同时,一九四九年十月,他成为中共员。一九五七年他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下放到基层,文革中又受到冲击,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才算告别厄运。朱镕基与清华母校关系非常密切,自打一九八四年清华大学成立经济管理学院,他就兼任该院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每学期都要听取该院工作汇报,并亲自带过四名博士生,即使在他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一直没有中断;到他进了中央当了总理,也仍然坚持亲自培养从事经济管理人才。朱镕基很少题词,但是该院新教学楼大理石墙上,凸嵌著六个颇具魏碑功力的大字“经济管理学院”,就是他的手迹,却并无署名。朱镕基多次扬言,“我退休后要到清华教书”。然而二○○一年六月七日,就在退休之日已经遥遥在望之时,他突然去清华发表告别演说,宣布辞去兼职十七年的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一职,演说中充满伤感:“今天,我告别清华,以后就很少来了。说实话,永远也不来了。但是,请大家放心,我的心永远留在清华。再见了,我永远是一个清华人!”几乎是同时,六月下旬,他把自己重游湖南老家的诗作交给《中华诗词》杂志发表,还特意附上该诗手迹的照片。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诗是写在印有“清华大学”字样的信笺上的。是什么促使他作出了辞职、“永远也不来了”的决定,同时又毫不隐晦地宣布“我永远是一个清华人”,著意要通过手迹照片强调自己与清华的关系?他留下一个谜,又留下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线索让大家来猜谜。江泽民是肯定知道谜底的,而胡锦涛也知道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