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正式成为团中央一把手

  ●一位女团干部半开玩笑地问胡锦涛,如果有些事情你明明不那么想,可是你为什么还要那么做呢?胡锦涛的回答,没有说官话,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尖锐问题,他说:“什么时候你到了我的位置上,你就明白了!”

  八十年代初期中共高层斗争激烈复杂,党内的改革派和保守派轮番攻守,党内主导性的声音几乎年年变调。弄得紧跟党中央的共青团也不得不经常左右摇摆。从事、推行的一个又一个活动,有的是配合改革开放,有的却是配合巩固整肃思想,巩固统治。对这些活动,团员和团干部看法不统一,态度不一致。

  有一次,团中央研究室一位女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地问胡锦涛,有些事情你明明不那么想,可是你为什么还要那么做呢?如果上级颁布了你不同意的政策要你执行,你怎么办?

  胡锦涛的回答,没有说什么官话,但也没有面回答这个尖锐的问题,他说:“什么时候你到了我的位置上,你就明白了!”

  王兆国实际上在团中央没有干多久。一九八四年五月,他兼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次年又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团中央一把手的担子先从实际上,后从正式名义上,落到了胡锦涛肩上。

  胡锦涛赶得早不如赶得巧。一九八四年十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一反前一年搞“清除精神污染”的不得人心的“小文革”运动,这一次,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推行城市经济体制的开放搞活。

  胡锦涛赶上这个上头与下头顺著劲、而不是拧著劲的时候,团的工作不再是逆水行舟,而可以顺水推舟了:发动团员青年投入改革开放,上应党中央决策,下顺基层民心。这时候的团中央,新事喜事天天有:成立了青年企业家协会,举行了青年改革积极分子座谈会,各地青年观念更新一浪高一浪,各种创举接踵而来,红红火火……

  胡锦涛在这个时期当上团中央第一把手,还赶上了另一个大好时机。

  ●在国际青年舞台上频频亮相

  胡锦涛在这个时期当上团中央第一把手,还赶上了另一个大好时机。

  联合国早先确定一九八五年为“国际青年年”,号召各国都开展各种活动来凸现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高政府、社会对青年的重视。中国有关方面在前一年(一九八四年)成立了国际青年年中国组织委员会,时任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担任了组委会的主任委员。

  这一年的五月份,“国际青年年”各项活动热火朝天,胡锦涛这个主任委员,也忙得不亦乐乎:以共青团中央为主组织的“亚太青年友好会见”的联欢活动,他要出面;要参加“青年在和平和发展中的作用”讨论会开幕式,要就国际青年年活动接受《中国青年》杂志社等媒体记者访问;要陪同胡耀邦会见各国来华“友好会见”的代表团团长……这些活动,一是使他在国际国内增大知名度,二是使他积累了国际交往经验,也使人得出了“在胡锦涛领导下共青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印象。

  从另一层意义上讲,对胡锦涛也是一个大好时机。

  这个年头正值中共又一波新旧交替的高潮。一九八三年六月一日,胡耀邦首次提出一个新的提法:“第三梯队”,指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为了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有连续性,我们必须从现在起著手建立第三梯队”。

  “梯队”的提法,按照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申明民的说法,“是中共计划性政治中有关权力代际传承问题所提出来的第一个制度化模式”。将“梯队”这一军事术语借用于干部队伍建设,意味著从集体而不是个人的角度理解权力传承,具有制度化权力转移的意图。

  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要加快提升较年轻、知识水准较高、具备专业经验的干部。各方对接班人需求甚殷,团中央和团系统的干部也就流动加快,加速输出。机关里和各省市团委负责人不断有人调任别的更重要更显赫的岗位。有调出就得有调进,团中央书记处已经多是新人,也更愿意多从大学毕业生中调进新人,改变团中央机关成分和各省市团委班子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而这一流动加快的效果,就是共青团派急剧地膨胀势力。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八○年邓小平、胡耀邦掌权,到一九八五年秋中共举行全国代表会议,共青团派干部进入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有三十四人,其中正式委员二十一人,候补委员十三人。

  但是胡锦涛正式主持团中央工作也没有多久,就也得收拾行装了,满打满算只有半年多一点——第二年夏天,他接到了调令:去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