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属马。十年前,五十岁的他,是一匹雪山上跑出的“黑马”;十年后的马年,六十岁正逢本命年的他,已经成了一匹识途的“老马”。贵为中共中央新的掌舵人,人们还是问:他会“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会“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OO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临近正午,笔者之一在北京同全中国数以亿计民众一道,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胡锦涛向我们招手。我们知道了:今后,该叫他“胡总书记”了——在那一天,他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老百姓对他的期待并不强烈,名义上,他是中国这艘巨轮的第一掌舵人了,但是兵符却仍然紧攥在江泽民手中。
期待是在二十天后开始唤起的。十二月五日,刚满花甲、一头乌发的胡锦涛与他在最高领导层分管党务的几个同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刚,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才厚、何勇,在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钮茂生等陪同下,出现在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西柏坡。
●朝拜红色圣地的执政定调之旅
西柏坡在中共历史上名列“圣地”,甚至被称为中国五大红色圣地之一,“文革”期间名气不如更带毛泽东个人色彩的瑞金、延安、井冈山和遵义,但是近几年来,逐渐后来居上,仅在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执政期间,就已经有许多中央大员前来参观,他们的到来,被西柏坡纪念馆列为骄人的记载:
一九九O年一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前来;
一九九O年二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几乎是脚跟脚地前来;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前来;
一九九四年,从春到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岚清、尉建行、吴邦国等接二连三地前来;
一九九五年一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前来……
与他们相比,胡锦涛只算是西柏坡的后来人,但是却获得了最多的注意,甚至超过了前任总书记江泽民十一年前的那次驾临。这一点也不奇怪:他在极其低调地度过十年“王储”生涯、被人称作是猜不透的谜,荣登大宝之后有了这样一次难得的亮相——物以稀为贵,舆论界当然会高度关注。而且胡锦涛也一反常态,放开来大做文章,官方媒体连篇累牍作了报导。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西柏坡之行”堪称他执政的定调之旅。
实际上,胡锦涛在担任总书记的第二天,就已经陷入繁忙的事务,仅从新华社报导的公开活动看,十一月十六日,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委员的分工,出席纪念罗荣桓诞辰一OO周年座谈会;十一月二十七日,会见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十二月二日,主持政治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研究二OO三年经济工作,通过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工作规则;十二月二日下午,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十二月四日,在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宪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这些活动大都属于例行公事,十二月五日的西柏坡之行却不然──惟其不然,才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味。
这天的天气其实不宜出行,更不宜前往山区——下着雪,天冷路滑。但是对于想传达特有信息的胡锦涛来讲,这样的天气却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强化因素——“新任总书记冒雪到革命圣地学习考察”,岂不更可以倍增出不平常的分量?
新华社记者刘思扬用党八股文风写道:“初冬的冀北大地,瑞雪飘飞,松柏苍翠。”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旧址,考察了西柏坡的生产、建设情况,看望了老区群众,并同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
十二月五日下午,胡锦涛一行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全部十个展室。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旧址,他们先后瞻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旧居和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毛线标注的作战地图;还有毛泽东推过的碾子、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董必武纺线的纺车……
●今天来到西柏坡,明天拿下全中国
胡锦涛与曾庆红前来西柏坡,到底释放出什么信息?这要从西柏坡的红色历史讲起。
一个名叫郑贻春的人在海外媒体上写了题为《西柏坡》的组诗,诗中有这么几句:
谁今天来到西柏坡
谁明天就可能拿下全中国
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吧
就在这里运筹帷幄
一九四八年五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移驻这里。在十个月中,这个小山村成了当时中共领导中心,正如一九七三年二月,周恩来为西柏坡的题词:“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个普通山村,一间间狭小简朴的农民房舍,汇聚着当时蓬勃进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智慧和宏大雄心。在这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了三件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制定颁发土地法大纲;运筹帷幄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赢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的胜利;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中共在这里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全国政权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作了几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一九四九年三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黄镇将军题词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胡锦涛一行来到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仔细听取了讲解员介绍会议情况。当时,中共面临的主要任务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建设国家,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认识到,如何使全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向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敲响了警钟。
在西柏坡土墙泥顶的庄严会场,不论来访者职位多高,在中共第一代开国元勋的炯炯目光下,似乎都有点凛凛然,一个个言行都收敛了许多。据称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一日上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乘坐一辆没有警车开路、也没有警卫跟随的面包车,来到西柏坡纪念馆。贵宾接待室里,每人一杯茶,没有水果,也没有糖果。
而中共第一代领袖在此指挥三大战役时还是个六七岁孩子的胡锦涛,本来就谨言慎行,这次前来考察更是如此。整个活动中西柏坡没有插红旗,没有挂横幅,没有摆鲜花,没有铺地毯。胡锦涛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衣,吃的是当地家常便饭,两天考察的餐费共三十元,也自掏腰包,自己结账。不管部下如何解释条件简陋,他执意要在西柏坡住一夜,亲身体会老区人民的生活。
第二天,十二月六日上午,他们分别考察了西柏坡荒山综合治理工程、平山县圣地奶牛养殖场,并走村入户,慰问老党员和农民群众。随后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座谈。
胡锦涛讲了话,主题词是“艰苦奋斗”四个字。他说,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一再号召全党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他用铺陈的排比句加重语气: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在西柏坡,胡锦涛浓墨重彩地强调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三句话,经过媒体的渲染,被称为“新三民主义”。
后来,《南风窗》二OO二年最后一期上发表橡子的文章《重温西柏坡》,对胡锦涛的用心说得比较透彻:“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但西柏坡精神并不局限于此,在更宽广的意义上,它还包括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进京赶考几人成功几人败
对西柏坡,我们不妨再多说几句。
西柏坡近年来越来越有名气。上世纪八O年代,西柏坡年接待参观人数每年不过三四万人,主要来自石家庄周边地市。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在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参观者日益增多。而二OO一年,增长到近一百万人,游客来自全国,“七一”期间日接待量达到每天一到两万人。二OO三年底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一O周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纪念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就是毛泽东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
西柏坡走红,是因为这里离首都和其它大城市近在咫尺,交通相对方便,便于中共组织党员、群众前来朝拜;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开放搞活,中共党风党纪和社会风气空前败坏,社会矛盾空前尖锐,人们急切地到这里来寻找精神资源和缓解官民矛盾的药方。
西柏坡陈列的图片、展品中披露的史实,有意地突出了当年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艰苦精神、亲民作风,从参观者的留言看,这些确实发生了效果。
《燕赵都市报》记者蔡晓辉二OO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时在胡锦涛朝圣之前)在一篇特写中惊叹:十一月初,“天气清冷,仍有那么多慕名前往(西柏坡)的车马人流”,它的魅力在于从那个年代走来的“红色”。
在毛泽东故居内办公桌上有个小油灯。蔡晓辉写道:它曾经遍身油渍,一朵淡黄色火花常常彻夜跳动。可以想象,毛泽东端着它查看军事地图的神情,灯光照亮了九六O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董必武在这里看着夫人纺线的身影随口吟诗,“捻手巴掌握手拳,看时容易做时难”。每间平房内中共领袖用过的生活和工作用品十分简陋,一床、一桌、一椅、一柜、一书架足矣。任弼时寝室内铺着在延安大生产时织的破旧毛毯,刘少奇故居内放着跟随他转战南北的白茬旧木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竟是当初的中央工委自己建造的大伙房。如此简陋的条件却酝酿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不能不让人感慨。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特赦后前来,看到这大决战指挥所的小平房不住感叹:“国民党当败啊!”
“只要我们国家有重大政治事件的时候,西柏坡肯定是人山人海。”西柏坡纪念馆的党委书记白元达这么说,主要是来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石家庄市一中革命教育基地……如今西柏坡是八十家省内外单位的教育基地。每年都有那么多的人在这里进行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接受思想教育。每年 “七一”前后这里都是最为热闹的地方。
西柏坡的感召力还来自于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情感。蔡晓辉写道:老一茬西柏坡人都能说上几段当初领袖们的故事:朱德曾经多次帮老乡拉耧种地,收麦割秧,还给老乡赔鸭钱。一九四八年初秋,年轻的理发员曹庆卫被埋在冲塌的窑洞里,不幸牺牲。朱德出现在出葬的人群中,他抬着棺木,步子沉重……难怪河北安平一位退休职工在留言本上写道:“让西柏坡永远成为世人归梦的故乡”。
《瞭望东方周刊》转述了这样一个细节,记者询问胡锦涛西柏坡之行走访过的两位农户之一:胡锦涛在您家只呆了十三四分钟,“十三四分钟的时间,是什么原因让您觉得他能把这个国家领导好呢?” 韩花珍答:“他来家里不让我们作任何准备,说家里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他害怕老百姓为难,他害怕给老百姓增加压力。” 老百姓是何等朴实!
毛泽东“进京赶考”的名言被人们提及最多。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最后一次登上郁郁葱葱的柏坡岭,兴致勃勃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周恩来也附和着说,“我们都应该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姑且承认这里记载、宣传的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事迹是真实可信的,姑且承认八方民众前来此地受到震撼启迪后那拳头紧握、热泪盈眶是真诚深挚的,但是,人们在对西柏坡纵情讴歌的时候,却都回避了另一面的严峻历史事实。那就是:他们赶考,考得怎么样?
我们固然不能说毛、周都交了白卷,但至少可以说,他们并没有考及格!他们在夺取政权的浴血奋战中是获得亮眼分数、赢得举世钦服的高才生,然而打天下那不过算“预考”,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随后更艰巨更复杂的以治理国家为考题的“大考”中,他们答对了某些题,答错了更多的题,错得离谱,将中华民族带入了二十世纪人类最可怕的三大浩劫之一。
江泽民前来朝圣,其实何尝没有“赶考”之意?他来的那天,留下了“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题词,一九九三年兴建的西柏坡纪念碑上,这句题词被刻在碑体南面。但是在他主政的时代,腐败,尤其是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犹如癌细胞恶性蔓延。
西柏坡每一位讲解员都会说:“尽管西柏坡的展品没有故宫馆藏文物那样价值连城,没有临潼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它的精神力量十分伟大。”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为什么没有让中共领袖们在进京赶考中再度大获全胜?
老百姓或许只为眼前看到的展品而感动;那么,当胡锦涛说“今天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时,他是否想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考试成绩”?是否想到他们究竟是哪些题答对,哪些题答错?今天自己面对这场严峻考试,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宏图大略来避免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