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赶上了中共新老交替第一波

  ●当局从全国各地调集基建兵马,星夜驰援唐山地震灾区。胡锦涛率一支工程队,赶到了京畿近侧满目疮痍、屋塌路断的劫后灾区,在完成重建任务的同时,调回京华的念头又一次被勾起

  从一九七五年底到一九七六年秋,中国进入最复杂多变的时节:周恩来巨星殒落,丙辰清明天安门事件,邓小平再次被打倒,朱德寿终正寝,唐山大地震,毛泽东撒手人寰,华国锋继任于危难……最后是十月六日叶剑英、华国锋与汪东兴等人联手将“四人帮”一网打尽。

  在这一连串的大事当中,与胡锦涛个人的命运有直接关系的是唐山大地震。这场大惨剧,夺去了二十多万人的生命,整个城市成为一片废墟。为了抢修重建,当局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调集基建兵马,星夜驰援唐山地震灾区。甘肃省建委也派出了一支工程队,胡锦涛是这支工程队的负责人之一。他回到了京畿近侧满目疮痍、屋塌路断的劫后灾区,在组织人员、设备完成重建任务的同时,胡锦涛调到京华的念头又一次被勾起了。据在甘肃与胡锦涛共过事的人介绍,前几年,他就活动著调离甘肃北京,这一次他带队到唐山,又托人设法将他调回京城。“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词)以前是关山万重,难以飞渡;这次可是近在咫尺呀!

  中共治下,愿意调进干部的单位总是不难找的,反正干部是国家的,国家的人国家养,工资指标一齐调进,即使编制有限额,死限额赶不上活变化,臃肿超编的机构有的是,国家发薪水,机关多一个人干活,何乐不为?不过,进北京要难得多——北京是大城市,更是首都,按照当局的思路,对于外来人口若不严加控制,就会像气球一样急速膨胀。而更大更难的一关,是原单位:有哪个单位肯痛痛快快放人调走呢!

  胡锦涛具有政治、文化和工作经验等等各种优势,在京城也还有师长同学等各种关系,不过他还是被卡在原机构动弹不得——甘肃省建委不放人。到这一年十月,“四人帮”被粉碎,中国局势有了重大变化。“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结束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地位渐渐改变,中共各领导层选拔干部时,逐渐开始纠正“外行领导内行”的荒唐行为,不论哪儿都在伸手要知识分子干部。胡锦涛这样的干部,原单位可以振振有词地宣称打算“重用”,动员他要“安心工作”。

  时光在继续推移。一九七八年,是胡锦涛生命中第三个本命年。这个年龄,放在处级不算出格,放在科级不算埋没,放在局级也不算重用。不过胡锦涛的能力显然比同僚们要高出一截,他再韬晦再谦虚,也要“锥处囊中,脱颖而出”了。经历过拨乱反正、真理标准讨论激烈的交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派”战胜了以华国锋为代表的“凡是派”,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共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胡锦涛赶上了中共中央加快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步伐。

  中共中央在一九七九年九月召开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工作会议,传达了刚从南方回到北京的邓小平的意见:为了适应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保证四个现代化建设,要把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改革干部制度作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来抓。

  邓小平对培养接班人的紧迫感,起因于一九七五年。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日,当著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的面,他旧事重提,说道:“(七五年)王洪文就跑到上海去跟人说,十年后再看。当时我跟李先念同志谈过这个事情,十年后我们这些人变成什么样子了?从年龄上说,我们斗不过他们呀,在座的同志也斗不过他们。”

  斗不过怎么办?邓小平们要培养接班人来跟他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