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八十年代中期的污染与二十一世纪初的

  ●胡锦涛万万没想到,他催促地市县各级地方官,加快执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上那些投资少、技术要求低、适宜群众性开发、见效快的项目,发展小煤窑、土法炼焦、提炼铅、锌等等,产生了什么样可怕的后果

  本节是在本章早已全部写好,全书即将杀青之际补写的。这一节必须补写,因为笔者读到了一则非常重要的资料,对胡锦涛在贵州作为的评价,无疑可能具有颠覆性的效果。

  且说胡锦涛万万没有想到,他催促地市县各级地方官,加快执行中央“有水快流”的方针,破除希望上面拨款投钱的“等、靠、要”思想,多打“短平快”,上那些投资少、技术要求低、适宜群众性开发、见效快的项目,发展小煤窑、土法炼焦、提炼铅、锌等等——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必要、十分及时、十分有效的指示,竟始料不及地刺激了短期行为,在十多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之初,显露了后果,后果十分严重!

  《南方周末》二○○二年八月十五日刊出了高嵩的特写《没有阳光的天空》,

  说:“六年前(推算应是一九九六年,但笔者限于条件,未能查到当时报导——引者注),本报以专题图片的方式,报道了滇黔川交界处的部分乡村非法采矿、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脱贫的情形。”

  作者写道:“云南省富源县富村乡团山村……不远处就是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威箐村。这里原本是两省交界处最好的土地,出产的稻谷能碾出上等好米。可如今,废弃的炼焦窑随处可见,往地上浇一瓢水,很快就不知渗到何处去了。昔日丰腴的稻田,只能种点稀稀拉拉的玉米。”

  《南方周末》的文章,吃了豹子胆也不敢点党和国家领导人、第四代领导核心胡锦涛之名。但是推算时间,谁应该对文中指出的贵州省出现的这些严重问题负主要领导责任,难道不是呼之欲出吗?

  文章写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记得,胡锦涛在贵州主政,是从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到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中旬——引者注),这里有十万农民加入了土法炼焦行列,即用煤粉直接焙烧焦炭,八角田成了焦窑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仅威箐村一个村,土法炼出的焦炭年产量就高达十万吨。见到这东西能来钱,许多稻田的主人就相继把自家的土地租给炼焦老板,价格视地势而定,离公路或河流越近,价格越高,一亩地每年的租金约三千—四千元不等。

  “一时间,沿河两岸建起了炼焦炉,村里的壮劳力也大多守在炼焦炉前,替炼焦老板打工挣钱。一锅焦炭需要焙烧二十来天才能出炉。熊熊烈焰从密密麻麻的炼焦炉里不停冒出,水美田肥的八角田整日笼罩在滚滚浓烟之中。到了晚上,从上千个燃烧著的炼焦炉冒出的火焰,把方圆十里的天空映得通红,竟成当地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