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胡锦涛为何避谈泰州

  ●有人认为,胡锦涛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他一贯低调,不愿意宣传自己。但是另外一些事例却又显示,事情好像不是那么简单:胡锦涛对媒体宣传自己是“安徽绩溪人”,从未阻止过

  泰州中学坐落在宋代安定书院的原址。说来也巧,这安定书院,竟也与胡姓有关,又名“胡公书院”:创始人胡安定,又名胡翼之,是宋仁宗时的太学令,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教育家,王安石曾经赞颂其为“天下豪杰魁”。泰州中学似乎也得了先贤的灵气,桃李竞秀,仅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就出了三位:汉字信息处理开拓者支秉彝,数学家夏道行及遥感专家李德仁。其知名校友中,还有邓小平的女婿、邓楠的丈夫、中国科学院高新企业局局长张宏。

  胡锦涛当年的班主任沈进林老师已经年高,据他接受《明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于胡锦涛比其他同学小一两岁,个子也小,所以体育成绩比别人要差些,但是他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除体育之外都在九十分以上,只有一年语文成绩是八十九分。高三时,胡锦涛担任了班长。沈老师说,他的组织能力很强,生性活跃,爱好文艺,学校举办联欢会时,他上台指挥全班大合唱。每年学期终了的品德评语都很好,在他当班长的高三那年即一九五九年,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政治觉悟高,能团结同学开展各项活动,学习努力,能对不良倾向直接提出批评意见。”

  据胡锦涛的同学蔡志强介绍,胡锦涛当时虽然门门功课都在九十分以上,但还不算当时班上成绩最拔尖的——可见该校确实名不虚传,人才济济。蔡还说,胡锦涛的体育虽然差些,但是他的乒乓球打得很好。  

  ●胡锦涛为何避谈泰州

  胡锦涛在中共高层崭露头角之后,不少人有一个疑问:他为什么避谈自己幼儿到少年时期生活的泰州?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中共已故总理周恩来。他的祖父因做官之故,从原籍绍兴迁居江苏淮安,至周恩来已经三辈,他填自己籍贯时,一直说自己是淮安人,只有时戏称自己是“半个绍兴人”。但是与周恩来同样迁居了三代的胡锦涛,中共资料却将其籍贯说成是“安徽绩溪人”,绝口不提他在江苏泰州生活了十七年。

  不仅官方不提,胡锦涛自己也对此讳莫如深。据传中共中央办公厅甚至专门下文,严禁泰州接待国内外记者来此采访胡锦涛生平。泰州本想向外界宣传胡锦涛是泰州人,以提高泰州的知名度,但是接到这一禁令,只好作罢。全国政协的机关报《人民政协报》一九九六年刊发了一篇文章《胡锦涛是泰州人》,还挨了一顿批评。

  胡锦涛难道只对自己祖籍绩溪有感情,而对自己早年成长的泰州没有感情?却也不是。据贵州省政府一位干部回忆,胡锦涛在贵州任省委书记时,当年泰州中学的校长到贵州开会,胡锦涛闻知,特意登门看望了老校长,还自己掏腰包买了一瓶茅台酒送给他。后来他调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在因高原反应生病期间,还跟当年的班主任沈进林老师通过信,信中说:“如果说自己的工作还有一点成绩的话,可以说是得益于母校对我的培养。”他还说,“泰州中学严格治校、执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作风。”他还随信赠送了一张自己在西藏的照片。

  据中央办公厅的一位干部讲,胡锦涛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圈之后,除了办公厅安排的公务性看戏之外,从不为个人娱乐而看戏。但江苏省淮剧团到北京公演时,胡锦涛却主动提出要去看演出,看完戏后还上台接见演员,称赞他们为淮剧作出了贡献。

  证明胡锦涛对泰州有感情的事例还有:泰州市长去北京,胡锦涛也抽空请他吃饭。不过临别时,他不忘叮嘱:不要对外宣传他是泰州人。

  有人认为,胡锦涛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他一贯低调,不愿意宣传自己。如果让媒体记者知道了自己是泰州长大的,要到泰州去寻访“成长足迹”,甚至搞些“故居纪念馆”之类,亲戚也顺势沾光,就会给他帮倒忙。这或许也言之成理,胡锦涛对此类事一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但是另外一些事例却又显示,事情好像不是那么简单:胡锦涛对媒体宣传自己是“安徽绩溪人”,却从未阻止过。一九九七年,上海新落成的市图书馆,展出胡锦涛家族在安徽绩溪的家谱,就没有受到阻止。后来该馆把已很残破的胡氏家谱送去装裱,还表示说,装裱好后会送一本给胡锦涛。

  为什么宁愿让人知道自己是“安徽绩溪人”,却不愿意自己知道自己是江苏泰州人?《明报》提出了一个解释:“要解答这一疑难,看看现有七名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籍贯就知道了:江泽民是江苏扬州人;李岚清是江苏镇江人,如再加上江苏泰州人胡锦涛,就难避免给人造成‘江苏帮’的印象,而且三人的家乡相距只有五十公里。”“中共的干部政策历来提倡五湖四海,共产党多年来骂蒋介石封建专制、腐朽的依据之一,就是蒋介石搞‘浙江帮’,现在无意间自己也可能被人说成是‘江苏帮’,中共高层自然格外谨慎……北京盛行多年的‘上海帮’说法,已够高层困扰,现在没必要又给人落下‘江苏帮’的话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胡锦涛的家庭成份不算中共眼中的“可靠”,幸而当时还处于中共建国初期,左的东西还没有像后来那么登峰造极。胡锦涛在小学和中学总的来说还算一帆风顺。他年仅十七岁时就考上了当时全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在师长和邻里之间一定引起不小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