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元老们最后一次施加影响

  ●而更牵动中共元老的心的是,十四大很可能是他们能够掌控、能够施加影响力的最后一届党代会

  一九二六年出生的江泽民,在一九八九年“八九6.4”事件以后仓促上台。当时邓小平发明了中共“核心”三代接班论:将开国时的领袖称为“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为“核心”,这一代掌权达二十七年(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六年);文革之后掌握权柄的领袖称为“第二代领导人”,自封“核心”,掌权达十五年(从一九七七年邓小平复出到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全退);册封江泽民等一干最高官员为“第三代领导人”,指定江泽民为“核心”,到十四大前夕也已三年。

  而更牵动中共元老的心的是,十四大很可能是他们能够掌控、能够施加影响力的最后一届党代会。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他们预感到五年之后的十五大,自己即便还“没有去见马克思”,很可能已经气息奄奄,辗转病榻。十五大又是二十世纪最后一次党代会,从十五大到十六大,将跨越世纪。那么也就是说,十五大的班子是“跨世纪领导人”,十五大的班子,十四大就要定出个眉目!

  人一般的心理,都重视逢五逢十这样的纪念日,这种心理有时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相传当年的理查德?尼克松,之所以先纵容、后掩盖手下“管子工”深更半夜跑进民主党总部那座水门大厦装设窃听器,其实也是这种心理作祟:他想战胜竞选对手,以总统的身份主持美国两百周年国庆盛典。没想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语),最后这个好运气反倒落到了一个被历史学家定评为“平庸”的福特身上。

  中共最重视象徵意义,对于二○○○年这样一个大日子,也就难免“千禧年情结”。跨世纪时谁当领袖,似乎就预兆着未来整个世纪中国的发展方向。“第二代领导人”们不能够亲自主持度过二○○○年,那么就退而求其次:要选出自己信得过的人来主持。江泽民届时已有七十四岁高龄,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宋平、薄一波等中共元老,当仁不让地想得更远一点,上穷碧落下黄泉,在各种干部后备名单里,翻拣搜寻江泽民的接班人。

  中共十四次代表大会如期在一九九二年十月开场。代表进驻各宾馆报到,领到厚厚的文件袋,一打开,就大出意外:大会的领导班子中,竟冒出一个年近知天命的胡锦涛:担任十四大主席团第一副秘书长。

  ●十四大上的耀眼新星

  新华社在开幕时所播发的会议照片中,领导人单人照片并不太多,却有两张是关于胡锦涛的。这两张照片分外引人注意:一张是他与胡启立在一起,一张是他与李鹏在一起。在中共极讲“名次学”的宣传系统中,这两张照片透露什么玄机?如果说前一张是为了给“6.4”后下台的胡启立一个出镜的机会,以表示江泽民宽宏大量“落实政策”,让这位政治局前常委遭贬黜后重新亮相,那么后一张呢?显然说不通。

  看来,这两张照片透露信息的焦距,还是对准胡锦涛身上的——先让老百姓熟悉一下他的形象,同时也含蓄表明胡锦涛能被各方面的人都接受。

  代表们和海内外传媒记者们有了预感:这位前团中央第一书记、前贵州省委书记、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要福星高照了?在这次权力重组中,至少可以当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吧;或者,他会更上层楼,被破格提升进中央政治局,当个候补委员?

  即使有了预感,到最后十四届第一次中央委员全会开完,中央领导机构选举结果揭晓,还是使政治分析家、专栏评论家统统跌破眼镜。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九日十一时,中共十四大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转播,与亿万观众见面。胡锦涛,不仅成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也不仅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一大步跨进了政治局的常委班子,虽然只是排在中共核心决策圈七人的末尾,毕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之一了!

  每次中共党代会,最高决策圈都会有出有进。出与进,既是根据年龄、身体等“自然规律”,更是根据权力较量的规律。

  中共十四大前,人们分析推测:谁出谁进?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针对中央领导层说:“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现在中央这个班子年龄还是大了点。……老年人容易固执,因此老年人也要有点自觉性,越老越不要最后犯错误,越老越要谦虚一点。”所谓“现在中央这个班子”,首先指的是政治局常委班子。“6.4”以后调整的带有临时色彩的班子,是由六人组成: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总设计师只说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并没有说要“老年人出班子”;但是,既然“年龄大了点”,这就暗示了:常委中年龄偏大的要首先自觉地“船到码头车到站”。

  后来邓小平又多次坚持:政治局常委要将年龄档次拉开。

  怎么拉开法?

  ●保险柜里的候选名单

  人们揣测邓小平心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人事腹案:

  政治局常委中,江泽民是核心,不能动;李鹏牵涉到权力结构的平衡,不敢动;乔石倾向于改革,不愿动;李瑞环是“6.4”以后选上来的,邓小平还一度考虑过让他来接替赵紫阳呢,他倾向于改革派,被保守派攻击得最厉害,何况其年龄是那一届政治局常委班子中最年轻的,也不宜动。那么“要将年龄档次拉开”,显然就只能动到姚依林和宋平两位年龄最老的常委名下,请他们退位,再从年轻人中甄选了。年龄是政治上排斥异己的最佳藉口,此其谓也——所谓“最佳”,是因为年龄最公开,因而显得最公平,政治对手最难以招架。

  正好,在三月份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政治局会议上,曾经和李鹏一起起草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七十四岁保守派经济沙皇姚依林,受到邓小平讲话的冲击,以“身体不好”为由,提出辞去所有职务,解甲归田。

  选谁来取代?姚依林的接替者倒非常现成,而且正是邓小平非常满意的人选,他在首钢讲话中已经夸奖过了——那就是“最懂经济”的朱镕基。朱镕基一九九一年四月从上海上调北京担任副总理,已经在国务院系统将原来由姚依林负责的那一摊业务包揽下来了。但要宋平告老归田,谁来接任?

  如果胡锦涛此时还在西藏高原上与藏独势力和贫困落后面貌苦斗,邓小平等元老和第三代领导人们可能会挑选上谁?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胡锦涛有哪些竞争者?可以列出丁关根,王兆国,陈希同,温家宝,罗干,李岚清,吴邦国,曾庆红。

  ●同辈人中间竞争者如云

  李岚清、丁关根……与时年六十四岁的李鹏和朱镕基等相比,年龄小不了一两岁,比五十八岁的李瑞环,还大上几岁,不符合邓小平所说的“拉开年龄差距”的意图。

  邓小平说要“找年轻人进班子”,再看看“年轻人”。当然,在中共元老的辞典里,“年轻人”是别有内涵的:未满花甲者,就是“年轻人”。

  罗干,当时五十七岁(一九三五年出生),时任十三大中央委员,国务院秘书长。从他的资历看,相当全面,称得上十全十美响当当:在省里任过主管(当过河南省副省长,省委书记);领导过“群众团体”(当过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当过国务院劳动部长,具有雄厚的专业背景,他曾经留学东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当过科研所负责人和专业协会负责人,主持过稀土金属等课题研究;他对于党务也不陌生,从一九八九年起就担任中共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此外,他的兼职五花八门,从编制、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引进国外智力,到清理整顿公司、职称改革、救灾等等,都挂有头衔——相信他如果要印名片的话,恐怕得比别人的大上五倍才写得下。

  这么一个千好万好的人,唯独有一条没有解决好:跟错了人——他被视作李鹏线上的人。考虑到未来第三代核心的力量平衡,罗干只好不上了。不过,按说他可以进十四届政治局的,后来却没有能进。

  吴邦国,我们在第二章介绍过,他与胡锦涛都是清华校友;他们还是同乡,都是安徽人。他当时任十三届候补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人们一般预料,在十四大上他会以上海一把手身份进政治局,就像陈希同一样。吴邦国最大的不利,是从来没有离开上海,这样,一来使他的资历显得单一,二来在邓小平南巡之后,江泽民的地位空前虚弱,哪里还敢提出这么一个建议让人感觉他又在扩充“上海帮”势力!

  ●胡锦涛“雀屏中选”

  王兆国,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两个对台办公室的主任。

  如前面所说过的,他的权力基础比较单薄,团派色彩过浓,又对胡锦涛落井下石,在中办主任岗位上得罪人也较多;况且前一段上得太高,招人物议,又跌为省和部门的主管。据传后来在福建时与搭档陈光毅相处也不很融洽,这样在中央老一辈人中间并没有多少基础。何况如果再重新一把提得高高,大下大上,在党内引起的震动太大。

  江泽民内心里一定希望将曾庆红提拔上来。但他只敢在心里想,绝对不敢在老邓面前说出口。在被江泽民带到中央来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后真除为主任之前,曾庆红是上海市委副书记,级别也不算低,能力在江泽民眼中更是一等一的高强。但他是中共元老、曾任内务部长曾山的儿子,算是高干子弟,如果真要提拔他进最高决策圈,反而要多一层顾虑;再则属于江核心人马的色彩过浓,江有此意,必然遭至李鹏、乔石等人的激烈反对,而邓小平、陈云等元老们看来,也一定视之为打破权力平衡之举,党内上下引起的反弹可能使江泽民招架不住。事实上,他连安排曾庆红进中央委员会都不敢。而将曾放在中办主任位置上,其实这对江泽民而言,倒是十分实惠。

  与上述所有人比较起来,温家宝倒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与有关各派关系都相当好。对于党组织的管理和职能转变也有见解,而且,他也是宋平在甘肃时提起来的后备干部,宋平对他是能够接受的。不过比起来,他比胡锦涛有两点不及:第一未当过地方诸侯(只是在甘肃省地质局当过副局长),第二在赵紫阳当总书记时,看起来他跟随赵跟得较紧,在中共十三大上曾经发表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见解,强调党要管党,多少有点赵紫阳的痕迹。人们未必能抓住什么把柄,摆不到台面上来,但心里总有点“那个”。尽管邓小平曾经高度赞誉温家宝说:“温家宝主任党性强,不会随风倒,工作有魄力,领导能力强,很多文件起草后,不用怎样修改就行了。”但这句话大概只能抵销那种要把他拉下来的压力,却还不足以将他往上提升。

  比去比来,胡锦涛就“雀屏中选”了。

  国内还盛传一种说法:当时的为数不超过十人的最高决策圈,用了一个更简单的办法来缩小遴选范围:这些“第三梯队”成员,既然能坐到省部委一把手的座椅上,干部“四化”中的前“三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就都够了格,也都难分伯仲了,那么只看“年轻化”就行了,划定一个年龄段来作筛选的限定条件吧。他们以五十岁画线,五十岁以下的,只有三个人:温家宝,王兆国,胡锦涛。权衡三人,胡锦涛就出线了。

  这种说法,看来也未必可信。例如,王兆国是一九四一年生人,到十四大前夕挑选班子时,天命之年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