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贵州带领省委一班人所推行的政策、措施,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多少看得见摸得著的实际成效。这并不能责怪胡锦涛,而是与中共建政后实行“短任期制”有直接关系
深入分析起来,胡锦涛在贵州带领省委一班人所推行的政策、措施,在当时、在后来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多少看得见摸得著的实际成效。应该说,这并不能责怪胡锦涛,而是与中共建政后实行与过去封建时代“短任期制”“回避制”一脉相承
的官吏管理制度,有直接关系。“短任期制”(或称“频繁调任制”)与“回避制”(或称“异地为官制”,即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任职)虽然也有其优点,也有其不得不如此的苦衷,但是衍生的弊端更多,使主政者不能真正深入地掌握情况。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形成地方利益集团,但是由此催生官员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爲,却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负面效应更大。
如果中共高层对封疆大吏的管理、考核、使用和升迁,真正遵守自己制定的有关制度,倒也罢了,但是事实上,中南海的决策者却常常摆出连“短任期制”也并不打算尊重和遵循的态度。何以如此,有时候让局外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胡锦涛的政坛轨迹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格外明显。中央将胡锦涛调来贵州和调离贵州的两次决定,就正是这样:一九八四年十一月,胡锦涛刚刚被中共中央任命、随后在共青团中央全会上当选为团中央第一书记,一九八五年七月,中共中央就下文任命他为贵州省委第一书记;一九八八年秋天,胡锦涛刚刚在贵州第六次党代会和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连任省委书记,十二月,中共中央就下文任命他为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既然要调离,为何要列为候选人(众所周知,候选人也是要经过中央酝酿提名和批准的)?既然选出来了,又发了正式批准的文件,为何又匆忙调走?“革命工作需要”自然是个最方便的说辞,但也是最难以服人的说辞:“革命工作”何以就在此时此地非此人不可,别人不行?
这种任命和调离的方式,透露出的,是对参加投票的团代表、党代表的明显蔑视,似乎有意要强调党中央“想怎么就怎么”的无上权威,有意要让当事人和选举人明白:“谁是你真正的老板”!
如果说胡锦涛来贵州几年,在推动贵州的开放改革、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方面,没有拿得出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成果,那么他严于律己、不搞特权的严谨党性,不摆架子、深入百姓的亲民作风,在贵州却是有口皆碑。
前面第二章我们讲过他去看望清华老校友父母的故事。这类平易近人的亲民故事,在贵州还流传不少。有一次,胡锦涛与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一起视察贵阳防空洞,当时安排了记者拍照。一位记者因为闪光灯出了故障,又急又恼,手忙脚乱,满头大汗。胡锦涛发现这个记者遇到了麻烦,就安慰他说:不要急不要急。他一直握著张铚秀的手,摆出姿势,耐心地等了三分多钟。看见记者的闪光灯亮了两次,才放下手,问记者:“拍好了吗?”记者回答:“很好很好!”他才放心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