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谨言慎行,循规蹈矩

  ●胡锦涛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一把手,自然具有“新闻含金量”,媒体记者频频要求能报道他的新闻。但是胡锦涛瞻前顾后,秉持一贯的低调作风,多半婉拒,曝光率极低

  胡锦涛对在贵州的校友、过去各个阶段的同事、部属,只要抽得出时间,都尽量能见一见,聊一聊。像一九八六年十月,中国青年报社在贵阳开记者会,胡锦涛知道了,专门抽时间去参加会议,与时任社长李至伦为首的该报同人一起合影留念。不过,胡锦涛把住底线:欢聚尽管欢聚,叙旧不妨叙旧,他也乐于从这些非正式渠道得知更多的信息;却不对他们许诺超越原则的愿,一切按规定办事。

  这确实是胡锦涛一贯的特点:反对追逐权力名位、纠缠个人待遇。可想而知,来贵州没多久,他遇到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怪事时,是如何雷厉风行地处理了。

  一九八六年元月,贵州省纪委对贵州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熊冬华,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综合处副处长王成志,省政府经济科技咨询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匡等人搞非法组织活动的重大案件,进行调查。此事其实是在胡锦涛来贵州之前发生的:熊、王和陈虽然都是读过书的文化人,却毫无常识,徒贻笑柄。

  一九八四年五月,他们结识贵阳铁路分局女工张世菁,这个女工为了发表作品而谎称自己是“军委总参情报局贵阳总部的指挥长”,是“中央某首长”的“私生女儿”,能通过“嫂嫂直接和中央领导打交道”。他们竟对这一派胡言信以为真,以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一九八四年八月,熊拼凑一个自任社长的贵州人民出版社“领导班子”的名单交给张,请她通过“中央”给省委打招呼批下来。随后他们又三次分别推荐所谓“省委班子人选”及“补充人选”,请张上报“中央”批准。其中,熊任“省委副书记”,王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陈匡也提出要任“ 组织部长”!

  此事堪称天方夜谭,却也并未触犯刑律,只是违反党纪、败坏党风而已。胡锦涛抓紧让省纪委进行处理,对伸手要官跑官者敲响一记警钟。

  胡锦涛担任地方诸侯,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一把手,在他身上自然具有“ 新闻含金量”。一九八五年从上到下干部掀起年轻化浪潮,追风的媒体记者更频频要求能予报道。但是胡锦涛自从到贵州后,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加瞻前顾后。面对络绎不绝的媒体要求采访的要求,他秉持他一贯的低调作风,多半婉拒,曝光率极低。这段时间,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关于胡锦涛的报导甚少,只有《经济参考》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登载了王伟强等人的《走出“夜郎国”》,以及《嘹望周刊》海外版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刊发的张殿光所写的《胡锦涛在黔北探讨致富之道》等不多的几篇。

  当然,也有实在拒绝不了只好接受采访的时候,胡锦涛除了含蓄地表达自己某种信念和看法外,往往很明确地要求对方理解他的苦衷,不要过多地“拔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