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高官中与甘肃有渊源的真不少,宋平、乔石、胡锦涛,温家宝、吴仪……有人不无惊讶地指出他们两个特点:一是清廉正派,二是低调踏实。前者叫不谋私利,后者叫不图虚名。这到底应归功于塞外风沙砥砺,还是应归功于宋平言传身教?
关于李登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陆学艺讲述过这样一段往事。
《光明日报》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回首沧桑巨变”征文,曾经发表陆学艺口述,张义德整理的一篇文章《包产到户:中国改革的最早突破》,陆学艺回忆他一九七九年搞农村调查,去合肥发现了“包产到户”的典型。他说,回北京后不久,“我收到了安徽的同志寄来的三篇文章”,“内容都是介绍包产到户的。这三篇文章在当地发表有困难。我拿著这三篇文章向宋一平(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汇报,他大力支持,同意发《未定稿》(院里的内部刊物)增刊,并对我说,你也要写一篇,从理论上讲一讲”。陆学艺写的文章题目是《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其中论证了“包产到户不是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是搞社会主义,不是搞资本主义”。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出版的这期《未定稿》发表的四篇文章,可以说是关于包产到户问题最早的文章。陆学艺介绍说:增刊发行的范围虽然窄了些,但在上层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如甘肃省省长李登瀛看了这期《未定稿》后,于一九八○年一月五日向宋平等省委领导同志推荐。李登瀛的批语是:“请你们看看这个材料,特别是(社会)科学院写作组一篇(指陆学艺写的那篇),对包产到户的看法,应引起我们重新考虑问题。”宋平等都划了圈表示同意。甘肃省包产到户搞得比较早,发展得也很快。(参见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五日《光明日报》)
这里陆学艺的回忆有一点失误:当时李登瀛并不是省长,而是省委书记,刚当上省人大副主任才两个多月。从陆的回忆可以证实,李登瀛当时与赵紫阳、万里等人“英雄所见略同”,具有改革开放意识。不过,他当时所掌管的权柄,恐怕难以对当年战友的侄女婿、在省建委当副处长的胡锦涛,直接予以拔擢。
不过,李登瀛在甘肃省,是除了宋平之外,对胡锦涛最为欣赏器重的人。在省委和省人大、省政府,多次推荐胡锦涛是符合“四化”条件的接班人。
虽然没有被冠以像“上海帮”“江苏帮”“广东帮”这样的名目,但是中共干部队伍中,与甘肃有某种渊源的还真是挺多,高级干部中就可以数出不少。除了宋平、胡锦涛,像前中共政治局常委乔石,五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在甘肃酒泉钢铁公司任设计院长;政治局候补委员吴仪,六十年代初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兰州炼油厂工作;部长、副部长级的就更多了:人事部部长张学忠,新疆建设兵团司令张庆黎,中国人民银行党组书记兼副行长阎海旺,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吾乐……等等。
有人在观察了甘肃出来的这些官员(包括下谩颉蚬要提到的几位)之后,不无惊讶地评价说:与别的地方出来的高官相比,他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人比较清廉正派,二是执政比较低调踏实。
换一个说法,前者叫不谋私利,后者叫不图虚名——尽管这都是从相对的意义上说的。这到底应归功于甘肃的风沙砥砺、水土养育呢,还是应归功于宋平等人言传身教、鞭策校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