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王兆国先盛后衰 胡锦涛后来居上

  ●王兆国是在一九八七年猛然下跌,落到胡锦涛之后的。不少人分析原因是:中共政坛激烈动荡之时,王兆国处在旋涡中心,胡锦涛则远离风口浪尖。此说有理,但还得具体分析两人的思想理念、经验素质和为人风格等内在因素

  王兆国先盛后衰:刚过不惑之年一步登天,大红大紫,而后乐极生悲,降级安插,虽然近年缓慢回升,但毕竟由中央大员降为地方官员和部门主管;胡锦涛则后来居上:到京城工作后起先在级别上总比王兆国略逊一筹,从团中央第一书记任上又外放到最艰苦的边疆省份转任诸侯多年,年近天命时来运转,一下成为“六人之下,亿人之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十五大上又前进两档,成为党内老五。

  如果按年代列一下,更可以一目了然。  

  八○年:

  胡锦涛 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副局级);王兆国 第二汽车制造厂车厢分厂党委书记(正处级)

  八二年初:

  胡锦涛 职务同上;王兆国 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副局级)

  八二年底:

  胡锦涛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副省部级),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王兆国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正省部级),中共中央委员

  八四年底:

  胡锦涛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八五年底:

  胡锦涛 贵州省委第一书记(正省部级),中共中央委员;王兆国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八七年:

  胡锦涛 职务同上;王兆国 福建省副省长、代省长(正省部级)

  分析一下二人的轨迹,可以看出,王兆国是在一九八七年猛然下降几级,落到一直平稳前进的胡锦涛之后的。

  一九八七年,发生了什么?

  一九八七年,在中国政坛上最大的变故,是胡耀邦在年初被保守派元老们以非正常更迭程序逼迫下台,辞去总书记职务,保守派掀起了一股向党内改革派和社会上的民主势力的全面进攻;但仅仅几个月,接替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的赵紫阳化解了这一次进攻,随后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初步尝试政治体制改革——这就是王兆国地位猛然下降的外部时代背景。

  为什么胡锦涛地位未受影响?不少人分析说:在中共政坛上发生激烈动荡之时,王兆国身居关键岗位,处在旋涡中心,胡锦涛则远隔千山万水,远离风口浪尖。此说有理。但是还不够,还得具体分析两个人的思想理念、经验素质和为人风格等内在因素。

  这里不妨将二人在团中央的表现作一番切近对比。

  共青团十一大之后,团中央机关很快对王兆国与胡锦涛有了这样的评价:两人是最佳搭档,王兆国是“天生的一把手”,胡锦涛是“天生的二把手”。这话有阿谀奉承之嫌,更多地是吹捧王兆国——即使也多少吹捧了胡锦涛,胡锦涛听了内心深处也未见得真正高兴吧。

  事过十多年再来看这句话,其谬可知:王兆国后来当过福建省副省长、代省长,当二把手不也得好好干?而胡锦涛后来在地方上一直干一把手,不也差强人意?——“将相宁有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