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王兆国一路顺风高升,人们私下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是“唯上不唯实”;而胡锦涛听到下级尖锐批评团中央书记处,却心平气和地倾听,交换意见

  宋德福照例先来了“要认真领会兆国同志讲话”一个帽子,随后婉转地提出,是否可以将“派出最强的干部”这一说法改为“派出最适合的干部”?——尽管按要求,团中央机关和直属单位要派出三分之二干部参加中日青年联欢活动的组织宣传,但还有其他许多工作,也不能耽误,留在家里的也有三分之一的力量,总不好说他们都是“老弱病残”吧——宋德福当时也是留在机关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的。

  应该说,这是一个不致于挫伤留在机关的干部积极性的合理化建议。但是王兆国听了之后,脸色一沉,说,“喔,‘最适合的干部’。但是——”,他以更强硬的语气、更激烈的语言,严厉指出:任何部门不准搞“本位主义”,别的工作可以停,圆满接待三千日本青年,这是全团的大局,只许办好,不许办坏!不管是哪个环节,谁要是影响了这个大局,就要立即追究,立即处理!

  全场数十名团中央副部长以上干部鸦雀无声,宋德福面无表情地听著,再没有开腔,他心里怎么想,不言而喻。

  还有一个例子,也和新华社内参有关。

  一九八五年全国改革热潮高涨,上上下下各级团组织也出主意想点子,一是要想顺应团员青年的要求干几件露脸的事,二也想推动团组织本身改革,使共青团在改革开放热潮中定好坐标,提高团组织在当地党政首长心目中的地位;三也期望多少使团组织小钱柜里增加一些票子。团中央书记李源潮去四川出席探讨团组织在新形势下如何定位的座谈会,在会上发表看法,肯定某些省市共青团组织开设企业的尝试。他的这个看法,被与会的新华社记者整理出来写成一份口气相当客观的“内参”,报给了中央。

  当时已经高升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兆国读到了,又听到中央某些元老对“团办实业”这一尝试不以为然的风声,突然光临团中央一次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当著李源潮的面,不点名地批评这种主张“改变了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和宗旨”。王兆国口气激昂地说:“我相信,现在的共青团即使取消了,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组织,承担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动员青年的使命!”这番话声色俱厉,却离题十万八千里,与会代表不知何所指,弄得一头雾水,李源潮十分尴尬。而且将“团办实业”说成是“取消团组织”,上纲之高,定罪之重,无法使人心服。王兆国后来在提到李源潮时,多次提到李“说话不慎重”。如果王兆国后来没有遭贬抑,很难设想李源潮是否还能在官场上晋升。

  在王兆国一路顺风高升时,或许人们敢怒不敢言,但是私下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是“唯上不唯实”。而相反的例子是:胡锦涛在机关讨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对团中央整党验收的指示时,听到下级普通干部尖锐批评团中央书记处“是以‘走过场’的方式贯彻党中央领导人‘不要走过场’的指示”,却心平气和地倾听,交换意见。团的干部,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下面团省市委的干部,一般对王兆国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拍马逢迎;而真心话还愿意对胡锦涛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