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乱天下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杂胡。他因为残酷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此外,他善于巴结李林甫和杨贵妃,并拜小自己近二十岁的杨贵妃为“干娘”;他还向玄宗進贡奇珍异宝,深得其宠信。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安禄山的地位与宰相不相上下,故而特许他可以出入宫禁。

  不过,表面上阿谀奉承的安禄山却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安于现有的一切,他想要做皇帝。他利用多次到长安、出入宫禁的机会,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起了起兵灭唐的异心。

  当时,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兵力已经超过20万,而十镇的总兵力也不过49万,中央直辖部队也仅为10万。史书上说:“禄山恃此,日增骄恣”,“包藏祸心,将生逆节”。他不仅囤积武器、粮草、马匹等,还豢养了一支由八千胡人壮士组成的私人部队,绝对效忠于他个人。他还收揽了猛将史思明和蔡希德。沉迷于酒色中的玄宗丝毫没有觉察出安禄山的叛逆之心,丝毫没有觉察到大祸即将临头,依旧做着所谓的“快活天子”。

  史思明,也是杂胡出身。他到长安奏事,博得了玄宗的欢心,赐名为思明。在安禄山叛乱以前,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

  尽管历史上昏聩之人不少,但那种大智慧者也并不罕见。生活在太宗时代、以预事准确著称的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早有预言。

  《推背图》中关于安史之乱的预言和历史的真实

  《推背图》第五象的图中画一妇人跪在地上,旁边有一副马鞍和一部史书,暗指“安史之乱”。谶文是“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颂词是“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 让我们结合史实来详细解析。

  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于755年(天宝十四年)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队十五万人,南下攻唐。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而中原各地亦由于常年无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

  没有受到多少阻挡的安禄山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在渡过黄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陈留、荥阳(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并长驱直入,進逼长安,应了“渔阳击鼓过潼关”一句。

  756 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玄宗和杨国忠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叛军攻入长安后,大肆杀掠,惨绝人寰。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君臣一行慌忙出逃走蜀道,蜀道古有剑阁,雄峙群山,又应了“此日君王幸剑山”一句。仓惶出逃的玄宗在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强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否则不肯护驾。杨贵妃自尽,年仅三十八岁,应了“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两句。木易合起来是个杨字,山字下加一个鬼字是个嵬字,即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这里金环是杨贵妃的乳名。

  而谶文中的“杨花”指贵妃杨玉环,一二句意思是杨贵妃自尽,唐玄宗流落在蜀道上。“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中的“截断竹箫”暗指唐肃宗,意思是肃宗出来当皇帝后,安史之乱才有了平息的可能,但没有一个官吏可以是唐朝平安真正的依靠。

  历史的真实也确实如此。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后,不顾一些大臣和百姓希望其抗击叛军的愿望,继续向南逃跑,一直逃到了成都。而太子李亨看到人心所向,便与玄宗分道扬镳,逃到朔方,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这就是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大唐江山摇摇欲坠,大有灭亡的可能性。当此之时,忠直之将挺身而出,力保唐朝天下。比如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史反唐后,率领五万骑兵从河北赶赴灵武,准备与叛军進行决战。平原太守颜真卿带着一万孤军在安禄山势力圈中心大举“大唐”旗号。他悲壮的向部下表明心迹,誓与逆贼周旋到底,士卒万般感动。连唐玄宗亦感慨的说:“河北还有忠于朝廷之人。”

  另一方面,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却因为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内部矛盾重重。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757年初被其子安庆绪收买的宦官杀死。安禄山从起兵至此不过十四个月,落得如此下场,可谓咎由自取。安庆绪即帝位后,只知寻欢作乐。这给唐军的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让我们再来看看《推背图》中对此后形势的预测。《推背图》第六象图中画着一个城门,代表都城长安。前面两人手执仪仗,为皇帝开道,后面车上坐着一个人,一人推车,为唐玄宗返回长安之象,谶文中说:“非都是都,非皇是皇,阴霾既去,日月复光。”

  “非都是都”是说都城为皇帝所居,但皇帝却逃到四川,四川不是都城,却有皇帝在。“非皇是皇”,指唐玄宗已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亨,李亨已是皇帝,但唐玄宗仍号为太上皇。后两句指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将安禄山、史思明打得一败再败,使唐王朝“日月复光”。

  颂文是“大帜巍巍树两京,辇舆今日又东行。乾坤再造人民乐,一二年来见太平。”两京指洛阳和长安;辇舆是皇帝的车乘。四句大意是说,唐朝打败安、史叛军,使唐朝大旗又在两京升起,唐玄宗又坐着车由四川返回。唐朝再次稳定也是人民的幸福,但完全太平还要一二年的时间。

  历史的真实是在757年春,唐朝从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兵四千人,肃宗任命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郭子仪大军在北沣水之东与叛军激战,唐军奋勇无敌,把叛军击溃,收复了长安。郭子仪乘胜追击,一口气攻破潼关、华阴、弘农,杀退安庆绪部队,收复了洛阳,在弹指间破灭强敌,使大唐旗号再次飘扬在长安与洛阳之城郭上,尤如往昔。唐肃宗回到长安,感慨万千,隆重迎接郭子仪回京,一见到他,忍不住落泪说: “虽吾之国家,实由卿再造。”

  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進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这些战斗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对结束安史之乱有着重要的影响。

  就在这时,屯驻在范阳、拥有重兵的安禄山的旧将史思明,开始不听安庆绪的调遣,不久又率其辖制的八万士兵降唐,唐朝封他为归义王,任其为范阳节度使。

  时隔半年后,也就是758年,史思明又在范阳反叛,安庆绪与其遥相呼应,战火重新燃起。十月,唐军包围安庆绪所在的邺城。安庆绪以让出皇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援。759年,史思明解了邺城之围后,杀死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经过半年的准备,史思明率军攻占了洛阳,形势再次趋于严峻。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率领的唐军,乘胜向长安進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没有力量再向唐朝发动進攻。

  762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这就是代宗。

  代宗乘叛军内乱,调集各路兵马,又向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失地。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叛将见他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打击下,被迫自杀。自此,长达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而在至德二年(757年)由成都回到长安的玄宗,因受到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的离间,被迫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玄宗晚年忧郁寡欢,去世后,葬于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