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渖阳附近柳条湖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诬指为中国人所为,炮轰北大营的东北军,进攻沈阳。因为国民党正忙于围剿中共,蒋介石提出了“暂不抵抗”政策。一是为了“千万不要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二是要“效法印度甘地对英国不合作的办法,来应付日本,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外交上要采取拖延”、即“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目地是为了“准备好了再干”。因此,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退驻关内。不久,日军占领了东三省。可以说,蒋张不抵抗的认识根源是,事变之初他们以为是日军挑衅行为,未能判断出是日本侵吞整个东北的开始,还图谋以外交交涉解决。
日军占领东北后,正在对中共进行第三次围剿的中华民国政府军只得停止军事行动,蒋介石也离开江西前线,回到南京商讨对日对策。为尊重国际条约,南京政府马上诉诸国际联盟,国联乃命令日本撤兵,国际舆论也多斥责日本的侵略行动,但因为并未涉及到列强的根本利益,列强的态度不强硬。而日本对此则是置之不理。
这时,蒋介石面临的形势是内有中共的武装叛乱,外有日本的入侵和列强的坐视不管。这时的中国是一个“穷中国和弱中国”,一个“乱中国和忧中国”。中日在军事上的实力有着天壤之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既不愿看到中国真正统一强大起来,又不愿看到日本真正能够称霸亚洲以对抗美国和西方。他们的希望是,只有日、中不和,甚至交恶或交战,才能使亚洲“自削其强,自致其弱”。可以说,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战所遭遇的,实质上仍是一个“敌有人援,我无人助,生死无人过问”的恶劣国际环境。
在这样的形势下,1931年10月,蒋介石、汪精卫等在上海召开会议,并就外交政策达成协议:一、实行统一外交,对外交涉由南京中央负责,广州不办外交;二、如果日军来攻,应该抵抗,用武力来对付它,不要不抵抗;三、不主张对日宣战;四、不主张退出国联。这表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基于自身实力和面临的形势,采取了“和战并用”的政策。
蒋的“和战并用”的政策在当时的形势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它既不放弃武力抵抗,也不放弃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诚如蒋介石所言:“我们是弱国,要对自己的国家有忠实的估计。”因此,一方面应该是“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另一方面又应该将“任何解决均不得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弱国外交的最低限度”。这就说明“和战并用”非但不是唯求和而不战,而是和为手段,战为根本。
这个政策是蒋介石对日本和对中国均有忠实估计的结果,所谓知己知彼,因而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他才该打即打,该和即和,并且忍辱负重,甘唱白脸,以“国人要打、政府要和”之双向策略,来对付日本,诉诸国际联盟。
11月,国民党于南京召开“四大”,蒋介石在会上提出了要“团结内部,抵御外侮”的思想,指出“我们要对外面不屈服、不妥协,唯有对内讲求团结的方法”,并认为“党内团结,熄灭党争”同样是“攘外安内”的重要前提。(关于“攘外安内”政策的提出和评价下文再详细解读) 蒋介石希望先平息国内中共的叛乱,再全力以赴对付日本。
而在民间,日本的侵略行为引发了中国的反日和抵制日货运动,特别在上海的抵制行动,沉重打击了日本在上海的贸易,因为上海是日本在华最大的贸易、航运和制造业中心。为了消除上海的排日运动,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挑起战端。布防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蒋光鼐等将领的率领下,首先奋起抵抗。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将分别驻扎在京沪和京杭线上的第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师合编为第五军,命张治中率领赴沪协同十九路军共同作战,但却将抗战的荣誉尽付十九路军。
2月18日,蒋介石致电勉励第五军说:“抗日为整个民族存亡所关,决非个人或某一部队荣誉问题,决无彼此荣辱之分。此次第五军加入战线,固为敌人所畏忌,亦必为反动派所诬蔑。苟能始终以十九路军名义作战,更是足以表现我革命军战斗力之强。生死且与共之,况于荣辱乎何为?”虽然当时一般舆论震于蒋光鼐、蔡廷锴等的宣传,均认为只有十九路军在抵抗,慰劳物品,亦只送给十九路军各部。然而,第五军仍在困境下艰苦作战。蒋亦因此而致电张治中说:“在前线必须让功于十九路军,只期歼敌,切勿有所竞争,即有不能堪者,亦必为国家忍辱负重。当知在此生死关头,与十九路军应视同一体,外间毁谤,一切置之。如外间不知我八十七、八十八两师同在苦战,正吾人所求之不得者。”借《陈布雷日记》所言:“蒋如此精诚,真堪泣鬼神而动天地者。
因为列强在上海都拥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淞沪抗战爆发次日,英美等大国就开始在中日间调停。蒋介石本着“和战并用”的策略,认为“只要不丧国权,不失守土,日寇不提难以接受之条件,我方即可乘英美干涉之机,与之交涉”。
列强强硬的态度以及担心国联发起对日本的制裁,使日本于3月3日发布停战命令。此后,中日双方经过谈判,于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从内容上说,这是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因为中国军队丧失了在上海的驻兵权。此后,日本又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了“ 第三个中国──满州国”,溥仪为傀儡皇帝,使之成为日本的“奴隶国”。但是,国民政府利用国际社会进行干预的策略,不仅赢得了同情和支持,而且为后来的抗战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933 年,日军进攻热河、冀东。蒋介石从抗战总战略出发,为堵敌西进,曾于是年1月10日、2月6日、2月25日和26日四次致电张学良,一方面具体部署集中热河,固守陵源、平泉、赤锋三点之长城抗战方略,一方面一再勉励张说:“时至今日,吾等军人为国家民族争人格,为公理正义尽责任,唯有牺牲一切,以报党、国。”。在张学良守土无能、引咎辞职以后,蒋介石又亲自北上石家庄、保定和北平,部署和鼓励作战,命宋哲元部的冯治安师和徐廷瑶部的关麟征等三个师死守古北口,激战两个多月后撤退。上述战斗,亦使日军付出了上百人死伤的代价。不久,热河失陷,冀东成为不设防地带。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出于 “攘外安内”策略的考虑,该协定牺牲了华北的部份权益,比如非武装区的规定。但是同《淞沪停战协定》一样,该条约为国民党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做好思想、物质、军力等各个方面的充分准备赢得了时间,同时拖延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时间表。
此后,日本在华北进行自治运动,并在占领区成立伪组织,企图将华北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它引发了各地的抗日运动,其中包括东北义勇军的抗日,山西冯玉祥的抗战,绥远抗战等,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许多壮丽的篇章。
而此时的国民党虽因国难当头而党争渐息,粤乱渐平,但中共却乘国难当头迭生叛乱,公开叛国:1931年11月7日,公开建立了“国中之国-第二个中国中华苏维埃国”,以附苏俄,以乱祖国,所建乡村俄属“苏维埃”政权,更已扩张至豫、鄂、皖、赣、湘五省。在中共编撰的党史教材中,无不指责蒋介石对日的“不抵抗”或“不积极抵抗”政策,并且强烈抨击蒋的“攘外安内”政策。但是此时的中共面对外侮,除了叛乱,建立国中之国,煽动不明真象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在舆论上抨击国民党,又做了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