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之北魏的兴亡

 

  * 北魏的建立

  北魏是由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建立的。拓跋部最初在东北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活动,过着游牧生活。西晋末年,拓跋部分为三部。

  307年,猗卢统摄三部,有骑士四十余万。猗卢因帮助西晋抗击匈奴的刘聪和羯人石勒,被西晋封为代王。316年,猗卢被杀。从此,拓跋部落分裂,又陷于纷乱之中。

  338年,什翼犍继代王位。拓跋部“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的对外進行征伐,虏掠了数以百万计的牲畜和人口,势力逐渐壮大。376年,前秦苻坚征服了拓跋部,什翼犍被杀,部落离散,余众被分为二部。

  386年,什翼健的孙子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盛乐称代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 统一北方

  拓跋珪建立北魏后,推行屯田制度,发展农业,国力日益强盛。395年,他大败后燕军队,接着攻占信都(河北冀县)、中山(河北定县)、邺(河北临漳)等地。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北魏在征服中原过程中,任用汉族地主为官,许多著名汉族豪强都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

  元帝拓跋嗣(409年~423年)即位初,继续任用有能力的汉人,并给他们高官要职。他们帮助出谋划策,制定政治、礼仪、法律制度,使北魏逐渐巩固和强盛起来。后来,山东、河北的著名士族豪强也都归附了北魏。

  到太武帝拓跋焘(424年~451年)即位时,十六国后期的各个政权,经过互相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了。经过征战,到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 魏孝文帝的身世和仁德

  471年,魏献文帝拓跋弘把帝位传给五岁的儿子元宏,是为孝文帝,由其祖母冯太后执政。

  史书记载孝文帝出生时就有异象。当时“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他出生时就长得不同凡响,长大后十分仁孝,绰然有君人之表。

  孝文帝对待兄弟亲族、大臣及周围的人,都非常宽和仁慈。有一次,别人在用餐时用热羹伤了他的手,文帝微笑着予以宽恕;还有一次,在饭中吃出了虫秽之物,文帝还是笑着宽恕了从人。有宦官曾在太后面前说皇帝的不是,太后大怒,打了文帝数十杖。文帝默然而受,也不進行申辩。太后死后,文帝也不以为意。

  文帝喜好佛法,十五岁起就不再杀生,也停止了射猎活动。此外,他生性简朴,骑马的鞍子只是铁木的而已。

  文帝亲政后,从善如流。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他常思虑并关心百姓的疾苦,对手下的大小百官则留心观察任用,对于贤能之士,根据才能的大小加以任用。他常说:“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文帝告诉史官说:“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

  在其南北征巡时,有官员上奏请求整治道路,文帝说,只要简单的修桥梁可以通过马车就行了,不用铲草令土地平整。他是凡所修造的,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损民力也。在文帝巡幸淮南时,如果需要砍伐老百姓的树的,一定要留下银两,而百姓的田地从不践踏。

  * 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建国之初,官吏没有俸禄,因此农民的负担较重。国家规定:“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实际上农民的负担远不止此。

  此外,北魏初期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采取歧视政策,将其变为奴隶和杂户;战时还驱使他们为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如果步兵不前進,便被骑兵踏死。而在上层的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如清河大族崔浩在巩固北魏统治上出过大力,后来因与拓跋焘意见不同而被杀,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汉族门阀也都遭灭族之灾,被杀者达二千多人。这种矛盾也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上述矛盾使北魏统治者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于485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实行了均田制。北魏初年曾推行过“计口受田”制,而新实行的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

  (1)男子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死还田。

  (2)男子每人给桑田二十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在二十亩桑田上必须按规定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原来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多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進,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分额。非桑之乡给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还受法和露田一样。

  (3)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4)土广民稀之处,任力耕垦,不受限制。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而不愿迁移者,以桑田抵应受露田数;不足者不给倍田;又不足从家人田中减量分给。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赋役。

  (5)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其次,实行了三长制。三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它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发租调力役。

  第三,实行新租调制。新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麻乡出布)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的男女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新制实行后,按户等征收租调的“九品混通”制便废除了推行上述制度后,农民有了一定数量的可耕土地,租调相对固定和减轻,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此外,许多少数民族百姓成为均田户,对巩固他们的定居农业生活也有积极作用。而北魏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

  * 魏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措施

  490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正式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之所以迁都,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本人十分崇尚汉族文化,希望推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于是,493年,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阳,并由此推行其汉化措施。

  汉化措施包括:

  第一,改官制。魏初,鲜、汉官号杂用。迁都后,改定官制,完全依照魏晋南朝制度。

  第二,禁北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

  第三,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改为汉制。

  第四,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因此,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孝文帝的汉化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進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处死。同年冬,旧贵族在平城发动兵变。孝文帝派军平服了叛乱,保证了改制的顺利進行。

  孝文帝的汉化,促進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 魏孝文帝改革和汉化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后,由于立长校户,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加了。到孝明帝神龟年间,户口数目比西晋太康元年增加了一倍多,大约有五百多万户,三千多万口。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减轻,使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

  北魏的畜牧业原本就很发达。孝文帝时期,又在河南设牧扬,养战马十万匹。如契胡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有“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景而已”。

  手工业也有所進步。绢布产量增加,绢价下降。魏初,每匹绢千钱,孝文帝以后降到二三百钱。榨油、酿酒、造纸、煮盐、冶铁等部门也有发展。

  孝文帝改革和采取汉化措施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也有所缓和。

  * 魏孝文帝之后的发展

  北魏后期,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大的城市有洛阳、邺和长安。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洛阳西阳门外有大市,周围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

  当时经商的,除了列肆商贩和大商人外,许多贵族、官僚也从事经商。

  西域、中亚、朝鲜、日本的商人也到北魏進行贸易。但总的来说,北方商业不及南朝活跃,较长时间是以绢布谷物作为交换媒介。

  北魏后期,鲜卑门阀在优裕的生活中已经完全腐化。如高阳王元雍有家仆六千,使女五百,吃一顿饭要花费数万钱。河间王元琛更为奢侈,他有十几匹骏马都用银槽来喂养,请客用的器皿如水晶钵、玛瑙碗等,都是由外国买来的稀罕之物。元琛曾自负的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魏孝文帝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这使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方已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遍布北方各地,名号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广大地区。

  * 北魏的分裂

  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皇帝。

  三月,秀容川(山西忻县境)契胡酋长尔朱荣以此为借口,進军洛阳。四月,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進入洛阳,沉胡太后和元钊于黄河,在河阴之陶渚(河南孟县)杀死北魏王公大臣二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专横跋扈,并阴谋篡夺北魏政权,因此与孝庄帝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530年,孝庄帝乘尔朱荣朝见的机会,亲手杀死了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由并州出兵攻洛阳,杀死孝庄帝及左右大臣,立元恭为节闵帝。

  尔朱兆专权后,各地的地方势力纷纷割据,其中最强大的是在东方的高欢和在关中的宇文泰。高欢祖父因犯法配徙怀朔镇,世居北边,“习其俗,遂同鲜卑”。

  高欢本人参加过边镇起义,后来投靠尔朱荣。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纳了其军队二十余万人,得到尔朱兆的允许進占冀州。接着,他進兵洛阳,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傀儡皇帝(孝武帝)。533年,他進兵晋阳,击败尔朱兆,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

  宇文泰,曾在河北起义领袖葛荣部下任职,葛荣失败后归尔朱荣,并被收编为贺拔岳的部下。当孝武帝以贺拔岳为雍州刺史,镇压关中起义军时,宇文泰随贺拔岳入关。534年,贺拔岳被杀,宇文泰遂据有关陇。

  534年,元修由于和高欢的矛盾尖锐化,逃奔关中依附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史称东魏(534年~550年)。元修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535年~557年)。

  当时,东魏北齐所据有的地区,北至沙漠,南至江淮,东至海,西部以黄河及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北周为邻。西魏北周所据有的地区,东与东魏北齐为界,西至流沙,北至河套,南至巴蜀、云、贵和汉水流域。

  东、西魏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550年~577年)。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建立北周(557年~581年)形成了周、齐对立的局面。

  * 东魏之兴亡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高欢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中心实行统治。高欢一方面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一方面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進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537年,东魏军西征,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河桥之战(538)、邙山之战(543)中双方互有胜负546年,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五十余天,他病倒军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晋阳。其子高澄、高洋相断掌握东魏政权。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 西魏之兴亡

  西魏政权建立后, 实际上由宇文泰掌握。

  宇文泰于535年,颁布二十四条新制,后又增加至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

  其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实行屯田、制定计帐(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七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宇文泰对这些经验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规定不通晓这六条及计帐的人,不能当官。

  十六年,宇文泰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五万,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此制的建立,对军队進行统一指挥和训练,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加强。

  宇文泰还继续推行均田制。根据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可知,均田制下的授受虽已实行,但授田不足额却是普遍的现象。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力役为“六丁兵”,即每个丁男在六个月内为政府服役一个月,一年内要服役两个月。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虽然没有东魏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但仍有效的抗击了东魏的多次進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 北齐的兴亡(550~ 577年)

  齐文宣帝高洋治国先贤明后昏聩

  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即齐文宣帝, 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于邺,史称北齐。

  高洋年少时就有做大事的气度,而且志识沉敏,性格是外柔内刚,果敢能断。处理政事终日不倦,而且能“测始知终,理剧处繁”。

  他称帝后,注重公道为先。即便亲戚和功臣,触犯了刑法的,也一律按律处置。上下臣子无不敬服。

  经济上,高洋继续实行均田制,与北魏的相同但略有变化: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但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三百人至六十人之间。还规定了赋税:田租、户调以床(一夫一妇为一床)为计算单位。一床调绢一匹,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准良人的一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未娶妻者,输半床租调。百姓为了减轻负担,多报未娶,如阳翟(今河南禹县)一郡有户数万,户籍册上多无妻子。

  为了平定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高洋“修缮甲兵,简练士卒,左右宿卫置百保军士”。打仗时,常常身先士卒,冲在前边。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 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有户三百万、人口两千万。552年以后, 高洋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伸展到长江边, “威振戎夏”。

  高洋在位期间是北齐国力鼎盛的时期。当时,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者。

  后期高洋常常以功业自矜,于是沉湎酒色之中,施行淫暴。《齐书》记载说他“或躬自鼓舞,歌讴不息,从旦通宵,以夜继昼。……征集淫妪,分付从官,朝夕临视,以为娱乐。”而且凡是被杀之人,多半都被肢解,或用火烧,或投在河中。许多忠良被残害。朝野上下都十分憎恨高洋,但又无计可施。后来高洋数日不能進食而死。据说死之前常说见到了鬼物,还能听见奇异的声音。

  * 北齐的灭亡

  北齐后期的统治者,自皇帝至各级官吏,多昏庸残暴。齐后主高纬不理政事,整天弹唱作乐,挥霍浪费,不惜民力。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后主甚至把地方官职分赐宠臣,让他们出卖。赋敛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广大农民在苛重的赋役下,逃亡者十之六七。

  当北齐政权日趋腐朽之时,关中的北周武帝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国力日益强盛。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

  北齐存在了二十八年,共历六帝。

  * 北周的兴亡(557年─581年)

  557年初,宇文觉废掉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国号周,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北周”。

  孝闵帝登基后,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死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明帝)。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杀死了宇文护,亲掌朝政。

  *周武帝励精图治实施改革

  周武帝宇文邕自幼就十分聪敏,深得父亲的喜爱。成年后,性格沉稳而有远见和智谋。

  武帝为人十分节俭,常穿布袍,盖布做的被子,没有任何珠宝修饰。宫殿中所有奢华的摆设,全部撤掉。据说其后宫嫔妃,不过十几人。他还下令停修华丽的宫殿,以省民力。

  武帝亲政后,“克己励精,听览不怠”。而且用法严整,政令清晰,臣下无不畏服。他对待下属谦和体恤。有一次打仗时,武帝看见一个光脚的士兵,就脱下了自己的靴子赐给了他。所以将士无不勇往直前,常常以弱胜强。

  武帝还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首先在兵制方面,周武帝于建德三年,改称府兵制下的 “军士”为“侍官”,表示府兵是从属于皇帝的侍从,由皇帝亲自领带。并在长安设置统领府兵宿卫的机构,原来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除被任命带兵出征或充当宿卫将军外,不再直接掌握兵权,从而松弛了军士对主将的从属关系,削弱了过去府兵部落化的倾向。同时,進一步将府兵征募范围扩大到汉人,打破鲜卑人当兵、汉人种地的胡汉分治界限。此举符合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趋势,也为吞灭北齐,统一北中国提供了军事力量。

  在经济方面,周武帝修改了均田和租调等制度,规定已娶妻的男子受田一百四十亩,未娶的男子受田一百亩。自十八岁至六十四岁的百姓都要交纳租调,已娶妻的男子每年纳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未娶妻的丁男减半。十八岁至五十九岁的百姓都要服役,丰年服役三十天,中等年景二十天,下等年景十天,凶年可免力役。

  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增辟农田。如562年,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开河渠,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开龙首渠。武帝还数次下诏,把西魏时江陵俘虏沦为官私奴婢的人放免为民或部曲。

  在進行改革的同时,周武帝于即位四年,亲率六军,向北齐发起大规模的進攻。北周军队先攻下河阴外城后,又围攻金墉城,后武帝因病班师。次年攻下重镇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齐后主全军溃败,逃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又从晋阳逃到邺。周军乘胜追击,攻破了晋阳,再向邺城進发。齐后主让位给八岁的儿子(幼主恒),自己企图经山东投奔陈朝,中途被俘。周军顺利進入邺城,消灭了北齐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

  灭北齐后,周武帝继续進行改革。建德六年先后下诏:黄河以南诸州凡在齐武平三年(572)以后被齐掠为奴婢的一律免为平民。永熙三年(534)以来东魏、北齐人民被掠为奴婢及江陵百姓没为奴婢者放免为平民,如果旧主人要求共居,听留为部曲或客女;并宣布放免杂户。在原北齐统治地区,继续禁断佛、道。他还颁布《刑书要制》,严惩贪污,规定全国实行统一的度量衡。

  周武帝的改革使北周逐渐强盛起来,实力超过了南朝的陈。

  *周武帝再度灭佛而身遭报应

  周武帝即位第三年,就下令禁断佛、道二教,并销毁佛经、佛像,勒令僧道还俗。578年6月,周武帝身染恶疾,遍体糜烂而死,时年36岁。

  《续高僧传?卫元嵩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隋开皇八年(五八八),京兆尹杜祈死了,三天后又醒了过来,说见到了阎王,又说见到了因灭佛而遭报应在阴间受苦的周武帝。杜祈问周武帝,为什么会呆在地狱里。武帝说是因为自己曾经灭佛的缘故。武帝请杜祈传语世间人,并请大臣卫元嵩作福,早来相救自己脱离苦海。

  *北周的灭亡─“二三其位 羊终马始”

  武帝死后,子宣帝继位,在位二年,荒淫而死。静帝继位,外戚杨坚辅政,宣布恢复奉行佛、道。581年2月,杨坚迫使周静帝禅位,自立为帝,是为隋文帝,北周灭亡。北周共历五帝,国运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年。公元589年,隋灭南陈。南北朝时代结束,天下重新统一。

  在这大分裂、大动荡的几百年中,无论五胡十六国还是南北朝,各朝、各国国运都很短,长的几十年,短的才几年(“二三其位”)。只有北魏国运稍长一点,也只有 148年。恰如诸葛亮在《马前课》第三课中所言,真是“扰扰中原 山河无主二三其位”。“马始”指天下大乱起于司马家族的晋朝,“羊终”指大乱结束于杨坚建立的隋朝。历史又即将迎来一幕辉映中华历史的璀璨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