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注释
【111】余秋里(1914-1999):江西吉安人。1964-1980年任国家计委革委会副主任、主任;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1987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1987年任总政治部主任。
【112】“四人帮”指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党内最忠实地贯彻毛泽东政治主张的势力。其成员为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其中江青为毛泽东之妻,其他三人均由毛泽
东亲自委以重任。毛泽东死后,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人通过中央警卫部队逮捕了“四人帮”及其支持者。1981年,在实际最高领
导人邓小平的领导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文化大革命定性为“由领导者(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江青(四人帮)和林彪两个反革命
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跋重灾难的内乱。”这一论断为毛泽东开脱了亲手发动以至始终领导文革的责任,使“四人帮”成为毛泽东的替罪羊。
【113】“翻番”就是倍增。邓小平在1979年底提出,到2000年底,人均国民收入要实现翻两番,就是要增加为四倍。“提前翻番”就是要提前达到这个目标。
【114】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受到毛泽东赏识的社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批判“右倾保守”,主张“
生产战贱上”“大的跃进”。把“大跃进”作力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迫使各行业纷纷制定不
现实的增长指标,普遍虚报各种产量特别是根食产量,直接导致把农民的口粮作为“余粮”的大规模的掠夺式的“征购”。1959-1961三年饿死的人数(主
要是农民)历来是党和国家的最高机密。一般估计,当在3000万-4000万人之间。“大跃进”成为毛泽东时代中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走向大灾难的里程碑。
【115】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宇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的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文革前是国家主席,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刘少奇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
代力主拥戴毛泽东,而成为毛指定的接班人。五十年代他对毛泽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持不同意见,毛泽东因此发动文化大革命,把他迫害致死。1980年后获平反并恢复名誉。
【116】周恩来(1989-1976):江苏淮安人。是中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至1976年为国务院(1954年以前称为政务院)总理。文革前他倾向于温和政策,文革后尽力紧跟毛泽东,但由于三十年代的个人恩怨,毛对他并不信任。毛临死前发动的“批孔”运动实际上是批周恩来。1976年周
恩来的去世引发了“四五事件”。
【117】正式的名称是“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3月。1980年撤销后,由以赵紫阳为组长的中共中央财经小组取代。
【118】指赵紫阳1978年2月尚在四川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尚未到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代总理)之前。
【119】1980年3月1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取代了1979年3月14日成立的“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是中共中央实际领导经济工作的机构。赵紫阳任组长,成员余秋里、方毅、万里、姚依林、谷牧。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以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为:
赵紫阳(组长)、李鹏、姚依林、田纪云、张劲夫、杜润生、安志文,秘书长张劲夫,顾问吕东、杜星垣、李东冶、周健南。
【120】康世恩(1915-1995):河北杯安人。1975年任石油和化学工业部部长,1978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
【121】“马鞍形”,本义指下降以后又上升。但在中国当代政治词汇中,“马鞍形”是个贬义词,意即经济建设中的右倾机会主义。1958年,毛泽东用“马鞍形”一词来打击坚持计划指标文须切合实际的周恩来和陈云。
【122】“剪刀差”主要是苏联式经济发展模式中从农村转移财富用以秋累工业化资金的政策手段。在中国,政府从农村以统购统销的价格(低价)购入农产品,然后将工业
产品以国家规定的价格(高价)销到农村,其结果,就是制造了“剪刀差”。“剪刀差”是政府对农村歧视政策的结果,也是中国城乡差别的根源之一。
【123】“统购”和“派购”都是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的指令性计划指针。“统购”是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这三种最重要的农产品而言;“派购”是对生褚、烤姻、黄麻等次重要的产品而言。
【124】但实际上,“耕者有其田”的同题直到今天并没有解决。“耕者有其田”的本意是土地农户私有,是对中国农民具有极大号召力的政策。一般认为“耕者有其田”是
孙中山1924年首先提出的土地政策,国共双方都曾经表示过赞成。中国政协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十七条曾提倡“实现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也是国民党政府后来在台湾所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之一。在中国大陆,不久被毛泽东的人民公社化所取代。
【125】“包产到户”是对人民公社的否定。搞了包产到户,毛泽东的人民公社就名存实亡了。因为根据人民公社制度,农民必须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劳动,集体分配。而
包产到户则是以农户为单位劳动,以农户为单位收获。本来,“分田单干”是更明确的名词,但在当时普遍保留人民公社的名词尚未取消的情况下,“包产到户”是更容易被党的领导层接受的一种说法。必须指出,“包产到户”并没有恢复到土地私有制,没有破除中国土地的全面公有制(所谓国有制和集休所有制)。
【126】公粮是指农民铃须以粮食作为向国家无偿上交的农业税。这就迫使农民,除经政府特殊批准者外,非以相当数额的土地投入粮食作物不可,不管自己的土地是否更适
合于种植其他作物。余粮,是指农民当年收获的粮食,在无偿缴纳农业税后,凡属超出家人口粮的部分,一律铃须以低价卖给国家。必须指出,第一,农民的口粮标
准由政府核定,实际上往往是免于饿死的最低标准;第二,在不存在粮食市场的大前提下,农民只能把仅有的粮食全部以低价“卖”给国家,不可能有别的选择。
【127】所谓“一刀切”、“剃平头”,就是在“压缩指标”时,把压缩的任务按照同样的比例,分配给各地区各行业,大家按照同祥的比例压缩。这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期间每逢需要减速(或加速)时,编制计划确定指标的基本方法。
【128】邓力群(1915-):湖南桂东人。文革前是《红旗》杂志副总编,1982年任中宣部部长及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中共十三大在中委选举中落选,改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29】“租界”是指鸦片战争以后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前,在中国的领土上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免除中国本地法律司法权)的外国租借地。
【130】谷牧(1914-):山东荣成人。1975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1985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79年起,兼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主任,主管对外经济事宜。
【131】指一些外国政府专门为了扶植本国工业而提供的低息贷款,条件是铃须用于购买该国出口的设备,不得移作他用。
【132】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最后的腐朽阶段,其中一个特点是为不断重新瓜分市场而友生世界大找,因此也是革命和战争的阶段。
【133】例如,外汇的融通、物资的交换、价格的浮动,奖金的发放,科研人员到工尸兼取,状事第二职亚等等。
【134】胡乔木(1912-1992):江苏省盐城人。1941-1966年长期任毛泽东的秘书。1980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1987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1992年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35】任仲夷(1914-2005):河北威县人。1980至1985年,中共中央委员,继习仲勋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在任期中领导了全国先行的广东省的改革开放。
【136】中共十二大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胡耀邦报告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37】“保四争五”意思是保证增长4%,争取增长5%。
【138】团拜会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例行春节集会。
【139】
“四化”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孛技木的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时代初期“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一度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各”,但逐渐被“翻两番”和“小康”所代替。虽然不现实的“四化”目标是出于中共领导人急切希望发展经济的愿望,但也同时表现出“文革”动荡之后的中
共领袖对经济发展的铃要过程缺乏常识性的了解。
【140】不熟悉经济事务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希望主管经济的人经常给他提供信息,即“下毛毛雨”。如果向他系统地汇报情况和提出建议,他就指责别人向他下“倾盆大雨”,认为自己处在强迫签字的被动境地。
【141】郝建秀(1935-):山东青岛人。劳动模范。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1998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142】指胡耀邦和赵紫阳。
【143】阿尔希波夫(1907-1998):Ivan
V.
Arkhipov,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人,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在中国工作八年,对中共第一个五年计划有重大影响。1984年12月,他再次访同中国。
【144】徐向前(1901-1990):元老,元帅。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78-1981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145】“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中共推行的一项农村生产和分配制度的关键性改革;其实质就是“包产到户”,取消集休劳功和集休分配的制度,改力以农户力自负盈兮的经营单位,从根本上瓦解了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制度,也是中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
【146】“小商品”是中国计划经济的专用名词,指无关国计民生大局的小杂品。
【147】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赵紫阳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48】作者记忆有误。信中这一句的原文是:“自发地盲目地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生产和交换,只限于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和服务修理行业,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辅助作用。”(见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第535页)
【149】“北戴河会议”是中共的一种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的会议。起源于毛泽东在每年七、八月之际,从北京迁居避暑胜地北戴河;以后北戴河成为中共领导人夏天聚会的重要场所。
【150】安志文(1919-):陕西子州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由赵紫阳兼任),1987-1992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
【151】蒋硕杰(1918-1993):首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1982年)的华人经济学家,倡导自由贸易,采取汇率与利率自由化等政策。1981年出任“中华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
【152】
四小龙,指的是台湾、南韩、新加坡和香港。这些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资和技卫,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经济上取得了迅速发展。由于这些地区的“中华文化”背景,这种发展模式比较容易得到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153】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山村。农业合作化后,大寨以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的方式贯彻“以粮为纲”的政策。毛泽东于1963年指示“农业学大寨”,作为全国农村统一实行的模式和政策。“农业学大寨”迫使许多地方政府追求形式,追求粮食产量,强迫农民种植不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作物;耗费农村劳动力兴建效益低的改
造自然工程等等。
【154】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
【155】“以粮为纲”是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方面的标识性口号;是毛泽东亲自提出的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在这个政策下,全国农村倾其所有力量去抓粮食生产,釆取了许多毁林开荒,填海造田等破坏生态环境和低效益的做法。
【156】曾希圣(1904-1968):湖南兴宁(今资兴)人。曾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在1959-1961推行大跃进导致大饥荒后,1962年他改而提出“按劳动力分包耕地,按实产量记工分”的“责任田”(实际上就是包产到户)以缓解农民的口粮危机。1962年被指责为“单干”,受到批判和撤职。
【157】华国锋(1921-2008):山西交城人。1976年毛泽东死后与“四人帮”权力斗争的胜利者。1976-1980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委主席邓小平成为“第二代核心”,华逐渐失去了一切权力。
【158】杨易辰(1914-1997):辽宁省法库县人。1977年至1983年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
【159】廖志高(1913-2000):四川省冕宁人。1974年至1982年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160】项南(1918-1997):福建省龙岩市人。1980年代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61】马文瑞(1912-2004):陕西省子洲人。1979年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1984年至199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62】金明(1913-1998):山东省青州市人。曾任中共河北、湖南省委书记。
【163】李尔重(1914-):河北丰润人。曾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
【164】山东省东明县位于鲁西南平原黄河南岸,是黄河入鲁的第一县。
【165】双重经营是指个体经营和集体经营互相结合。即,一部分财产和生产过程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另一部分财产和生产过程实行个体所有个体经营。
【166】“三级所有制”是中共1962年起在中国农村施行的一种极端的公有制度形式,即:全部农业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1982年随人民公社的解体而消亡。
【167】这里所说的“两头在外”指原料在外,市场在外。即:进口原材料,加工以后的成品出口。
【168】叶季壮(1893-1967):广东新兴人。1949年起长期担任国家对外贸易部部长。
【169】“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
【170】王建(1954-):北京市人。时为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关于经济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一文的作者。曾获中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
【171】张荣发(1927-):台湾澎湖人。长荣集团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