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去世后,其子刘弗陵即位,即昭帝。昭帝在位只有十三年,他去世后,因无子,所以大臣拥立武帝的曾孙、前太子据的孙子病为皇帝,是为宣帝。
虽然汉王朝在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但在武帝盛世的背后,却潜伏着一定的社会危机。
武帝为后期衰乱带来的影响在《汉书 ? 夏侯胜传》中有记载:“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昭帝时的大臣夏侯胜认为武帝虽有平定、拓展边境的功劳,但却劳民伤财,使百姓流离失所。
昭帝以及宣帝已经认识到了武帝时期的弊病,因而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昭帝在位期间,选举贤良之才,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几次下令减免百姓的田租和赋税,并下诏减少皇室使用的马匹。班固认为他是个贤明的君王,因此死后被谥为“昭帝”。
宣帝即位后,继续实行昭帝的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同时几次下令赈济贫民。宣帝在位第四年时,发生了地震和山崩,宣帝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致,于是下诏说:“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再次下诏说:“池崇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宣帝还特别重视吏治和刑狱,解除了一些酷吏的官职。
在对外方面,昭、宣两帝采取少动干戈、尽量巩固的政策。不过,汉朝对于西域的声威,在这个时期较武帝时又得到了巩固。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初期有36国,以后增加到50国,治所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野云沟附近)。西域都护府既是汉朝的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一方面它与内地的正式政区不同,不设置郡、县,依然保留原来的国,汉朝一般不干预它们的内部事务,但掌握它们的兵力和人口等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都护代表朝廷掌管这些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权,可以调动它们的军队,决定它们的对外态度,必要时还可直接废立他们的君主,甚至取消某一个国。正因为如此,西域都护府也是汉朝疆域的一部分。
昭帝、宣帝时期,一些局部疆域地区不得不有所收缩。比如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撤销了朝鲜半岛的临屯和真番二郡,它们的辖境放弃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并入了乐浪郡。到了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又将玄菟郡的东部放弃,治所也从朝鲜半岛上迁到了今辽宁新宾县以西。同年还将海南岛上的儋耳郡并入了珠崖郡,后来在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又不得不撤销珠崖郡,将行政机构全部内迁。公元前 67年,宣帝撤销了汶山郡。除了一些局部的收缩外,西汉的疆域基本上是稳定的,一直保持到了西汉末年。
昭、宣两帝之世,即公元前86年到前49年之间,政治清明,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缓和,对外关系继续巩固了武帝时的强盛,因此这段时期史称“昭宣中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