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的贤臣--天佑太宗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垂万世而不替,一方面有赖于唐太宗的仁德及卓绝的才能,另一方面则离不开那些才华出众,并竭尽所能,一心为国的贤臣。在唐太宗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留名青史的贤臣,他们包括:

  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有“房谋杜断”之称。房有奇谋妙策,而杜则果断立决。国戚高士廉和长孙无忌,二人不因身份尊贵自矜,竭忠尽智,难能可贵。谏官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每次皆言之有理,令人拍案叫绝。

  如此良臣彷佛就是亮星一群照耀着大唐,闪烁绚烂。

  房谋杜断

  房玄龄是進士出生,早在李世民起兵讨隋时便投入军中作参军。每战胜一役,众人皆忙着掠夺财物,他却忙着找人才致之幕府,如有勇略将佐必深相结,使为世民尽其忠,其眼界心志实乃高超卓越。

  武德九年,当太子李建成与其弟齐王李元吉密谋杀害秦王李世民时,房玄龄与杜如晦在千钧一发间被李世民召入府中商议对策。结果,李建成杀弟不成,反遭天谴,中箭而死。

  李世民称帝后,论功行赏,确认房玄龄功劳名列第一,赞扬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封为宰相。房玄龄自此处理朝政事务夙夜劳碌,在他的秉衡决断之下无一事不妥当。他能随才任用,更无贵贱之分,世称良相。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但仍牵挂国事,直至气绝一刻。太宗与他握手而诀,悲痛莫名。

  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在平定薛仁皋、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战役中,一直在李世民身边作军情分析。他见解超凡,能洞悉先机,成功辅助李世民平定了全国割据之乱。

  公元621年10月, 秦王李世民开设文学馆, 邀杜如晦坐上文学馆十八学士首座。在李世民登基后,他亦被誉为功劳第一,与房玄龄齐名,合称“房杜”。

  贞观三年,杜如晦升迁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一起支撑大局。其办事能力绝不亚于房玄龄,他能断大事,尽心竭力,同被称为良相。可惜,杜如晦于贞观四年与世长辞,太宗因此罢朝三日以示纪念,君臣义重,催人泪下。

  诤臣魏征

  可以说“唐太宗造就了谏官魏征,魏征造就了明君唐太宗”。

  一朝天子一朝臣,谏官遇上明君方能“谏”。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除唐太宗时代出了一个魏征,大谏官实为罕见。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而唐太宗却不计前嫌,任他为谏官,允许直接询问政事得失。

  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旨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旨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

  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中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毋须凑数。”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征兵之事,还赏魏征一口金瓮。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替唐太宗找来了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郑氏为嫔妃,正要纳入宫中,魏征劝谏道:“此女子已与陆氏订有婚约,皇帝不抢民女,勿坏人家好事,愿皇上体恤百姓之苦。”但是,其余大臣则称陆郑之间本无什么婚约,而陆氏亦上表否定婚约一事。魏征清楚简单的说:“陆氏否定此事,是避杀身之祸,不得已才这么做。”太宗不愿再拖延,干脆取消了纳郑氏为妃之事,以免有误。

  贞观八年,皇甫德参上书道:“修东宫洛阳,劳民伤财。地租收取过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怒道:“德参要大唐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无发,就心满意足。”魏征谏道:“上书不偏激不能动主人心,狂夫之言,择善而从。陛下因不再爱听直言而发怒,没了以往胸襟。”太宗转怒为喜,心情平伏,还升了皇甫德参为监察御史。

  魏征死后。唐太宗痛苦不已,称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大唐勇士李靖

  公元617年,李渊攻陷长安城,其中一个被捉拿的隋将正是李靖。当李渊正欲杀他之际,李世民在旁极力说情,救回李靖一命,并将其收入幕府。

  李世民招揽的人必非同小可,而李靖就是一个好例子。武德四年十月,李靖以闪电战略攻下江陵城,为大唐除去了割据军阀萧铣。武德七年,李靖与李孝恭率李绩等七路军团赴江淮,镇压了武装暴乱。唐高祖赞曰:“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和李靖相比,皆望尘莫及矣。”

  唐太宗即位后,李靖经常挂帅远征。贞观三年冬十一月,李靖奉诏率大军十余万分六道征讨强悍大国东突厥。足足血战了两年,终破定襄之地,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朝疆界渐渐扩张,李靖因战功显赫而被升为尚书右仆射。贞观八年,吐谷浑犯境,李靖向太宗请缨出征。年过花甲的李靖胆色谋略未减当年,他不理众部下反对,领军深入敌方阵地,搜寻对方主力部队,正是勇者无惧。终于,两军迎头碰上,顿时无数利箭猛发,刀光剑影,双方决战于生死之间。在连番混乱激战后,胜利归于大唐。吐谷浑部下杀了其领袖伏允可汗投降,李靖安定了西北地区,大奏凯歌班师回朝。

  李靖一生为国东征西讨,威震北狄,正是“无数声捷鼓沙场飞传,千万里江山胡尘敛迹”。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家中,享年七十九岁。大唐勇士神归何处?只为太宗来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