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孙刘联合抗曹

  当阳之战失利后,诸葛亮提出了联合孙权抵抗曹操的战略,这与江东的鲁肃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诸葛亮孤身出使江东商谈双方联合之事。而此时刚刚打败刘备,占领荆州江北地区的曹操,也写信给孙权,声称要与孙权“会猎于吴”,進行恫吓。

  孙权召集部下商议,以张昭为代表的文臣主张投降,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武将主张抵抗。周瑜认为曹军外强中干,有四个致命弱点。而鲁肃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识,认为众人是在害孙权,“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周瑜、鲁肃忠诚为主,实乃忠义之士也。

  诸葛亮来到后,又和主战派一起给孙权分析了与曹军作战的有利形势,孙权才断然下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

  *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陆军由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之战。

  当时,曹操大约有军队二十几万,号称八十万,而孙、刘只有五万人,从数量说,曹操占绝对优势。但是,曹军有许多不利条件,如长途行军,“远来疲敝”;“舍鞍马,杖舟楫”,军中疾疫流行;距后方较远,补给困难;荆州人心不服,韩遂、马腾盘踞西北,曹操有后顾之忧以及有骄傲轻敌的思想等等。与此相反,孙、刘联军数量虽少,但以逸待劳,用长击短,补给容易,士气旺盛。加上诸葛亮、周瑜谋划得当,取胜自在情理之中。

  当双方在赤壁相遇之后,曹军因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便将船舰首尾相连。周瑜趁机派黄盖率载满浇注膏油干柴的数十艘船只,向曹操诈降。然后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孙刘联军水陆并進,曹操遂率残兵逃跑。一路不断遇到堵截。后遇关羽率兵挡住去路,关羽感念曹操当年之恩,遂义释曹军。曹操逃回江陵后,命曹仁守江陵,乐進守襄阳,自己便退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是一场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和周瑜超群智谋的战役。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周瑜随着这一著名战役而名垂千古。900年后,苏轼还在江边凭吊:“……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三国鼎立态势的形成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北归以后,主要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而对孙、刘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方针。211年,曹操進军关中,先平定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又收服了凉州。215年,曹操進攻汉中,张鲁战败投降。这样,曹操巩固了自己的后方。

  而赤壁之战后的刘备屯兵荆州,又在诸葛亮的筹划下,先后占领了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随后又向孙权借得南郡,占有荆州大部。211年至214年,刘备打败刘璋,占领了益州。此时,孙权想攻荆州,刘备与其讲和,将荆州之地平分了。219年,刘备又夺取了汉中,自称汉中王。同时,镇守荆州的关羽,進攻襄樊,大败曹军,威震北方。这时,刘备的势力发展到了顶峰。

  而江东的孙权一方面同刘备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又招抚了占据广、交的地方势力。关羽在荆州的发展,引起了东吴的不安,于是孙权派吕蒙袭杀关羽,把刘备的势力完全逐出荆州。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分汉室天下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蜀称帝,是为昭烈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倾全国兵力东攻孙权,双方战于夷陵猇亭(湖北宜都北),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退回白帝城(四川奉节)。而此时张飞因鞭打部将,为其所害,刘备更加伤心。不久,刘备死,子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是为吴大帝,建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

  三国并存的时代正式出现,以魏国实力最强。

  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