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安内攘外”政策的出炉和对中共的五次围剿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确定了“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即先平息国内的中共和一些军阀的叛乱,然后再全力对外。

  那么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炉的呢?

  如前所说,1928年北伐胜利、中华民国初获统一。但是中原大战又重启战端。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中共在苏俄的指挥下亦借机发动了若干次暴动,并建立根据地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此外,地方军阀尚存实力,苏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还有日本对中国的蠢蠢欲动,使蒋介石鉴于当时的艰难时势,鉴于 “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敌”这样一个道理,鉴于因“家不和而外人欺”、“家乱而外人更欺”的众所周知的常识,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并于 1931年7月23日、即九一八事变前夕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我全国同胞当此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以忍辱负重之毅力雪党、国百年之奇耻……惟攘外必先安内,去腐方能防蠹。此次如无粤中叛变,则朝鲜惨案必无由而生,法权收回问题亦早已解决,不平等条约取消自无疑义……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为不使国家于忧患痛苦之中增分崩离析之惧”,“安内攘外”的思想,遂由此而生。

  1931年11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国民党于南京召开“四大”,蒋介石在会上提出了要“团结内部,抵御外侮”的思想,指出“我们要对外面不屈服、不妥协,唯有对内讲求团结的方法”,并认为“党内团结,熄灭党争”同样是“安内攘外”的重要前提。

  此后国民党虽因国难当头而党争渐息,粤乱渐平,但中共却乘国难当头叠生叛乱,公开叛国:非但乘机建立“国中之国”以附苏俄,以乱祖国,所建乡村俄属“苏维埃”政权,更已扩张至豫、鄂、皖、赣、湘五省。因当时国人已逐渐能明了中共“乘国难以发难”的意图和作为,蒋介石于是在1932年6月宣布了“安内攘外 “的国策。当年6月18日蒋又于江西庐山召开上列五省剿匪会议,决心剿共以求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先求国安而后能御敌。由是可知,在荡平了新旧军阀叛乱,熄灭了国民党内部的党争,平息了粤乱之后,应该说“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之对内所指,就主要是剿灭“乘国难以扩大叛乱和叛国的中共”了。

  国民党的前三次对中共的围剿早在蒋介石正式宣布“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之前就开始了。第一次围剿始于1930年12月19日,共历时16天。政府军失败,失败原因主要是:政府军从事纯军事战争,忽略组织民众;中共红军采取集中兵力打击一点的以众击寡战术成功;地形崎岖,利于中共的游击战术。第二次围剿始于 1931年4月1日,历时61天。共打了三次战役,国军第五师师长阵亡,损失步枪三万枝。政府军失败。第三次围剿始于1931年7月1日,历时82天。国军初战胜利,后因汪精卫等据广东独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部分军队移防湘粤边境、部分军队增防华北,故自动结束战争。

  1933年1月1日,蒋介石亲自坐镇督师,发动了对中共的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历时121天。中共军队改守为攻,后遇日军攻击长城各口,对华北构成威胁,故国军终止此次剿共战争,调军北上。

  1933 年10月17日,国民党开始了对中共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历时363天,到1934年10月14日才结束。此次围剿,国民党调集了近百万兵力,决心毕其一役消灭中共。在此次围剿前,蒋介石在南昌召开了剿共军事会议,总结了前四此围剿的经验和教训,针对中共军队的特点和长处,确定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同时以碉堡群和公路网对苏区构成严密的封锁,使中共红军在前几次反围剿中的游击战术无法适用。国民党的策略对中共来说是致命的,中共苏区面临着缺粮、缺药、缺盐等生活日用品,而且枪支弹药也很困难。

  中共编撰的《中国现代史》称:“1934年3月,广昌失守之后,红军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继续实行所谓短促突击,使红军和中央苏区损失更大。整个战争形势对红军和中央苏区越来越不利。红军继续在内线作战已无可能打破敌人围攻,只剩下长征一条路了。”“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守,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仓促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八万六千多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萼都等地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湘西进军,开始长征。”部分中共红军则继续留守以牵制国军,在1935年3月大部分被消灭。

  “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又在军事上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从10月21日至11月30日,虽经红军英勇苦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是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损失过半,减至三万余人,并始终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博古等的左倾错误导致中央红军以至中国革命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

  对于这段历史,中共在它对内的正式文件里承认是“失败退出”,而非“胜利长征”。 1935年1月,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及退出中央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主要原因是在军事上执行了单纯军事防御路线,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导致长征的原因是:一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共红军“只剩下长征一条路了”。二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逼迫中共中央领导人仓促决定“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可见,中共的长征是失败逃亡造成的、而非什么北上抗日(下文再详细分析)。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1927至1936年这十年间,不论是中共所称的瞿秋白的盲动主义,还是中共所指的李立三、或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他们在按照苏俄的命令与指挥,旨在中国发动共产革命,一心颠覆中华民国和蓄意制造两个中国的目标上,都是完全一致的。至于他们的内部斗争和互相否定,只不过是在比较谁更忠诚于苏俄,谁在武装叛乱和武装叛国上面更有成绩,谁的思想和路线更能够达成叛乱和叛国的目标罢了。那只是其内部的是与非。但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却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