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曰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 百万雄师 头上一石
|
颂曰
朝用奇谋夕丧师 人民西北尽流离 韶华虽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
|
金圣叹:「此象主神宗误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启边衅,用兵西北,丧帅百万。熙宁初,王韶上平戎三策,安石惊为奇谋,力荐于神宗,致肇此祸。」
一、众解精华
1. 解谶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指北宋王安石变法一党,多是臭名昭著的小人。
「嚚」:音银,蠢而顽固。
「其室」:对应下文的「石」,指王安石一党。
【百万雄师 头上一石】:在「王安石模式」下,征伐西夏损兵百万。
「石」:王安石。王安石向宋神宗力荐王韶的「平戎策」,神宗后来平戎(灭西夏)时,号称的「百万雄师」几乎尽没。
对这段历史真相不清楚,读者很难理解谶、颂的含义。下文将揭开这段被政治性掩盖的事实。
2. 解颂
【朝用奇谋夕丧师】
「奇谋」:指王韶的「平戎策」三篇,被王安石称为奇谋。
「夕丧师」:指宋神宗攻伐西夏,军兵损失共50余万人。
1068年,书生王韶向朝廷进献《平戎策》三篇,以渐次攻灭西夏。神宗1071~1073年启用王韶,王韶在西北实施「平戎策」的前期战略,成果显赫,而后王韶被贬。1081~1082年神宗按「平戎策」之谋伐西夏,大败。
【人民西北尽流离】:北宋攻取西夏,西北人民因战乱流离失所。
【韶华虽好春光老】(陈曦试解)
「韶」:指王韶。「韶华」: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春光老」:一语双关。首先是字谜,春光老——春天将尽——临近夏天——临夏,喻指兵临西夏;同时,「春光老」又与「韶华」相应,指王韶的「平戎策」,华而不实,不切合实际。
【悔不深居坐殿墀】:「墀」,音池,漆过的地面,台阶之地,亦指台阶。
本句指后悔出兵西北,要是在国内镇守宫廷就好了。
二、陈曦解图
图中亭子,暗喻「宋」字,亭盖代表「宀」宝盖儿头,下面木柱代表「木」,「宀」与「木」合为「宋」。
图中藩篱,喻指边境。
方位:「宋」在西北境外成了空亭,喻指宋军进攻西夏,全军覆没。
三、文征解卦
卦为「贲」,音奔,下为离 ,指火;上为艮,指山。
「贲」卦为「争妍斗丽之象」,似暗喻宋神宗一心建功立业,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地变法图强,以及仓促攻伐西夏以雪旧耻。
「贲」卦大象为「日落西山,喻光明力量渐消,阴暗的力量扩大」。 正合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尽贬贤臣,小人兴起乱国之势;也合宋军欲灭西夏之象:起初连战连胜,不久全军尽丧。
「贲」卦运势为「表面风光内里空虚,必须充实自己,凡事踏实,按部就班」。王安石变法,使得皇家暴富,理财成绩「极其显著」,是「表面风光」;宋军伐西夏,30多万大军声势赫赫——也是「表面风光」。王安石的新法,迅速敛财于民,腐败官僚趁机盘剥,百姓倾家荡产者甚重,正是国力「内里空虚」。也是伐西夏之势:朝廷削弱武将权力,久不练兵,军事疲惫,各路元帅内部失和、扯后腿,都是「内里空虚」。
四、史实精要——「韶华虽好春光老」
1. 西夏屡犯宋境,王韶献策平戎
西夏是党项族人之地,唐朝末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有功,赐姓李,封为夏国公,成了当地的藩镇。960年北宋建立后削减藩镇的兵权,李氏不满。1038年,夏国公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
西夏疆域在今陕、甘、宁、新、青、蒙的部分地带。初期西夏联辽抗宋,屡犯宋境:
1040年,延州之战(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军大败,丧兵近万人。
1041年,好水川之战(今宁夏隆德西北),宋先后丧兵数万。
1042年,定川寨之战(今宁夏固原西北),宋军又败,丧兵万余人。
1044年,迫使宋承认西夏独立,每年赐给西夏银绢22万两/匹。
1067年,20岁的神宗即位后,启用王安石变法,欲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文人王韶上表《平戎策》三篇,是渐次剿灭西夏的战略战术,得到王安石的极力推荐。
2. 战西北王韶连捷,拓疆土包围西夏
在对西夏问题上,王安石力排众议,派王韶出兵西北,授予全权处理前线军务。
1071~1073年,王韶实践了《平戎策》的前期战略。收复5州(今甘肃境内),招抚吐蕃部落30余万人,开拓边疆二千余里,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控制该地区的局面,形成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
这是北宋开国结束割据以后,80年来最大一次胜利,宋神宗坚定了剿灭西夏的决心。王韶要求进兵西夏,神宗却拒绝了,并收了王韶的兵权,不久就彻底贬了王韶。奸臣谗言是一方面,神宗不愿王韶拥兵自重或许是本因——澶州兵变、陈桥兵变的教训,或令神宗心有余悸。
3. 大举平戎,西北惨败
1081年,神宗趁西夏政变内乱,发动西北五路大军会攻西夏灵州:
宦官王中正率河东6万兵、6万余民夫出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
种谔率9万余兵出鄜延;
宦官李宪总领熙秦7军共3.9万出熙河;
神宗的外叔祖高遵裕率蕃、汉步、骑兵8.7万,民夫9.5万出环州;
刘昌祚率兵5万出泾原路;另诏吐蕃兵3万侧击凉州(今甘肃武威)。
5路军不设主帅,实际由皇帝遥控,做总指挥。神宗想凭借这50多万军民一举荡平西夏。
当时西夏垂帘听政的梁太后采用一老将军之计:坚壁清野,纵敌深入,集精兵守要地,遣轻骑抄绝其粮道,待其粮草不济,不攻自败。
宋军长驱疾进,不到一月就被西夏断了粮道。十一月十九日,夏军决黄河七级渠水淹灌泾原、环庆宋兵营垒,宋军冻溺饿死者甚众。朝廷下令撤兵后,途中又遭到西夏军队袭击,大败而归,共约40万人丧生。
宋神宗并不服输。1082年,神宗派徐禧在横山一带筑城——这也是《平戎策》中的战略方案:「进筑」之法,作为蚕食西夏的桥头堡。徐禧选定了永乐(今陕西米脂西北),沈括[1]等认为永乐易攻难守,不宜筑城。徐禧不听,筑城毕,神宗赐名「银川寨」。
十余日后,西夏发兵30万攻永乐,沈括等人的战策都被否决,结果城被围,水源被断,「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沈括等「援兵及馈运皆为夏大兵所隔」。九月二十日,永乐城被攻破。此战,宋军将校、兵卒、役夫,及与宋并肩作战的外族军士丧生约20万人。
两番大败,北宋元气大伤。
4. 「韶华虽好春光老」
王韶的《平戎策》虽然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当时的现实中,却是不切实际的,行不通的。王韶初期实践的成功,是他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能统一指挥前线,而且,是对手很弱的前提下取得的。
北宋当时已经腐败了,机构臃肿,将士养尊处优没有战斗力,重文轻武,文臣内斗,没有人和军队能执行《平戎策》的战略。后来神宗5路发兵伐西夏时,五路大帅内部还不合,两个宦官、一个外戚皆非将才,神宗总领兵权遥控指挥,怕将帅拥兵自重……
有华无实的《平戎策》,虚有其表的大宋王师,面对强敌焉有不败?
5. 王韶恶报而亡?
1071~1073年,王韶征伐西北建功立业时,焚杀羌民,即使是老弱者也不能免,被杀者有万人以上。甚至要提拔部下时,有时让他们杀降羌老弱,他用人头数给部下记功晋级(见《宋史·王韶传》等书)。
王韶晚年良心不安,又得了怪病:「韶晚节言动不常,颇若病狂状」,胸部生了一个恶疽。大夫来看病时叫他睁眼,韶曰:「安敢开?斩头截脚人,有许多在前。」后来恶疽溃烂,「洞见五脏而死」。
五、史家之叹——变法功过显,是非两重天
如果医生给病人开的药,不对症,不适合病情,能因为药好,就说大夫是名医吗?——王安石的改革,实际上连「药好」都算不上。
史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
历史主流派
用变法毒害百姓、助长腐败、强兵反而大败的结果,把王安石定为北宋的「亡国元凶」,从宋到清几乎所有的史家、文人都这样评价。
现代主流派
替王安石正名的人,先是《推背图》下一象的主角——著名的奸相蔡京,然后是王安石的同乡,这是重「乡贤」的传统。再以后是近代的改革派,如梁启超等,出于自己政治观点的需要。当列宁说出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红朝的口径就一致了。文革时期,王安石成了历史上「正确路线」的代表。改革开放后,王安石变法仍在「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背景下得到高度肯定。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讲:王安石正确的改革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失败了,王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改革英雄。
这一刀切下去:实际也是改革者的司马光、欧阳修、苏洵、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划为保守派,成了封建大地主阶级的代表。
现代的反思派
现代一些学者逆当朝的主流,提出了折中的但倾向于前者的观点。
笔者以为:不能用爱国热情和动机作为判断的标准,就象不能因为「超英赶美」的爱国热情和动机就肯定了大跃进一样。因此,这里从实际出发,公平地把事实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说。
1. 北宋积贫积弱,亟待改革
北宋到第4帝仁宗时,已然积贫积弱。官僚臃肿不堪,官员几乎是开国时的10倍,禁军达140万,几乎是建国初的7倍,大多官员尸位素餐,谋权谋私搞腐败,军士坐食军饷,不生产、少训练,几乎每战必败。而政策上,官员、军兵还享受着国家俸禄和赏赐,财政的高收入,都被这些国家的柱石蛀蚀掉了。年年亏短,土地兼并严重。
1043~1045年的庆历新政,范仲淹等人的改革直指冗员,结果可想而知,范仲淹等改革派和谏官欧阳修等人相继被贬。次年,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欧阳修写出了《醉翁亭》记,都是千古名篇。
2. 王安石,一切为了变法
王安石1042年考中进士,做地方官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也是他变法的初步尝试。1058年10月,王安石调任三司度支判官,成为京官,呈交《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提出变法纲略,未被采纳。
王安石并不气馁,他孜孜不倦地构想改革措施,只待天时降临。宋英宗在位5年即亡,神宗1607年即位后面对的是内外交困,急于革新图强。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开始变法,1070年王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先后推出十多种新法。
3. 变法的实际效果
王安石的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使百姓可以出钱免予劳役,效果还不错。但是其它的新法,有的只是理论上可行而已。
(1)富了皇家,苦了百姓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国家向人民发放贷款,设想是抑制地主的高利贷,以造福人民。现在红朝历史课本介绍到此为止,只展现给你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读者当然要称赞新法了,实际呢?
年息20%——这是王安石法定的国家施加给百姓的高利贷。
年息40%——这是实际执行中,臃肿的地方机构和腐败的官僚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因为他们把20%改为半年息。
还有更高的!因为支持改革的官员要先富起来。
官府高利贷是法定的,百姓不得不贷,繁杂借贷手续,又成了衙门官吏收「好处费」的渠道。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给各地都下了贷款指标,地方官硬性摊派,地方照例层层加码,于是中农、富农、地主,也得去贷款,导致民怨沸腾。
另一方面:变法以后,神宗新建的32座内殿库也堆满绢缎,只好再造新库。改革先理财的战略「空前成功」,实现了王安石不加税收就增加财政收入的蓝图。
(2)增加冗员,助长腐败
王安石变法,没有向北宋的当时的症结——冗员开刀,还增加了官员去实行新法,使得臃肿的机构更加繁冗。
市易法使政府成立市易司——高利贷部门兼经商,均输法使政府成立了搞异地贸易的「公司」,都是为了平抑物价,增加政府收入。神宗认为朝廷在市场上倒卖水果等做法很丢脸,王安石却说那是臣下的事,朝廷挣钱就行了。但政府出面采购、倒卖、放贷,哪有不腐败的道理?
新法的核心是「理财」,腐败顺着新法每一步理财工作滋生蔓延。
(3)清洗贤臣,闭塞言论
王安石能说动神宗相信他的「变法先理财」的「术」,以「法」治国,初期遭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王把他们全部排挤、贬出京城: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
程颢(颢音号,任御史,程颐的哥哥,著名宋儒理学家、教育家),
苏东坡(后被王安石党羽以文字狱陷害,被贬谪黄州),
苏辙(苏子由,苏东坡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都被排挤出朝。
庆历新政的主导者:
富弼(名相),
韩琦(贤相),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除韩琦在外地被打击,其余都被王安石贬出朝。
其他名臣:
文彦博(四朝元老,曾任相),
张方平(原宰相),
曾公亮(原宰相,军事家,编著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
苏颂(科学家,外交家,曾任宰相),
刘恕(秘书丞,史家),
范纯仁(范仲淹次子,重臣,后为哲宗时的宰相),
龙图阁学士孙觉、宋敏求,
作过副相的吴奎、唐介、刘挚(王安石提拔起来的,后为哲宗宰相)……
皆被贬走。
王安石对昔日的靠山也不留情:
吕公著(吕晦叔),
韩维,
只要反对就贬黜。对荐启用他的司马光更不在话下了。
王安石为了他理想化的变法可谓众叛亲离,连他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也成了他的反对者。
因朝廷的监察官——御史根据实际结果提出新法的害处,结果御史台遭到王安石的肃整,吕诲、范镇等10个御史先后被罢免。反对派彻底息声,朝中充斥了赞美和谄媚,下去调查的人都不敢说实话了。
王安石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实际是选拔支持他的人,打击反对派。
因为新法多与钱挂钩——理财为先,穷人没钱苦役更甚,有人为了逃避苦役截指、断腕,还有上千人到京城「上访」,王安石对此不屑一顾,只认他想像中的蓝图,毫不务实。
面对变法毒民的恶果,他甚至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王安石一意孤行,不择手段地清洗反对派,有时连神宗都看不过去。宋代庄绰的《鸡肋编》卷记载:王安石打击范纯仁(范仲淹次子),甚至要连坐他全族的理由,竟是范家有禁书——《推背图》!
还是神宗说:「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范纯仁后来以此说:神宗对他有「保全家族之大恩」。
王安石如此独断专行,霸持朝纲,导致朝政极度恶化。
(4)小人得势,朝政混乱
王安石清洗反对者不遗余力,对支持他的人大力提拔。因务实说实话的贤臣被肃整,他只能提拔投机钻营的小人了。
蔡卞(王安石女婿,巨奸蔡京的堂弟),
蔡确(继王安石的变法宰相,以权术害人),
吕惠卿(声名狼藉,投机钻营,害王安石),
曾布(曾巩之弟,谋权陷害别人,当上了宰相),
章惇(惇音吨,著名的弄权害人的奸相),
以文字狱诬陷苏东坡的邓绾(音:晚)、何正臣、舒亶(音:胆)、李定,
以及后来的巨奸蔡京,这些人都入了《宋史·奸臣传》。
还有王雾(王安石之子)、谢景温(王安石姻亲,刑部尚书,诬陷苏东坡)、吕嘉问……都是口碑差的权术之人。
这帮人正是《推背图》本象所说的「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奸臣们内斗、倾轧,最后王安石被他一手提拔的吕惠卿出卖了,再次罢相。
4. 流民图重创新法
王安石1069年末开始推行新法以来,富皇穷民之实遭到全国百姓的反对,直言劝谏而遭王安石贬斥者不计其数。1074年大旱,十个月不下雨,庄稼绝收,农民逃荒都困难,因为是被迫按「青苗法」借官府的高利贷,官府不许逃荒,社会面临动荡。
门吏郑侠,冒死「越级上访」,向神宗进献「流民图」。画的是农民因天旱破产,戴着脚镣砍树,做苦役偿还借朝廷的高利贷。其奏疏说:
微臣在城门上,天天看见为变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携塞道,斩桑拆屋,横死街头……恳请皇上废害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若废除新法十日还不下雨,请「将臣斩首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精诚忠言,苍天可见!
虽然王安石依旧不以为然,但神宗被震憾了。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声泪俱下的劝谏下,神宗下诏暂停青苗、免税、方田、保甲八项新法,三日之后,天降大雨,旱情立解。王安石罢相。
1075年王安石复相,1076年因变法派内部吕惠卿的陷害,被迫辞相。他提拔的群臣和神宗继续因循着他变法的轨道「富国强兵」。
5. 变法兵马「壮」,百万雄师丧
虽然神宗1081年征伐西夏的时候,王安石已经辞官了,但朝廷依然被王安石的模式笼罩:继任的掌权者都是安石提拔的,政治模式是王安石开创的,军队是安石新法「强大」的,战马是安石的「保马法」养大的,战略战术是安石力荐的《平戎策》奠定的,神宗一意孤行不纳谏的风范是王安石培养的,所以,战争的失败脱不开王安石的阴影。
难怪《推背图》本象说:「百万雄师,头上一石」,阴影也!
以上可见,近代、现代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褒奖,不过是借古喻今的政治原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塑造历史的样板,歪曲了史实。
政客虽然决定一时的时局,但历史的走向最终是要顺和民心的。
1085年神宗去世,10岁的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摄政,重新启用司马光。新法被全部废止,连有益的免役法也废掉了。
然而好景不到一年,司马光去世了。宋朝迈进了《推背图》下一象的大难,究其缘由,还是王安石奠定的党争的必然结果。
[1] 沈括:当时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因永乐城之败,连累被贬。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写出了科技巨著《梦溪笔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