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象 庚辰(坎下坤上 师)澶渊之盟

  谶曰

  声赫赫
  干戈息
  扫边氛
  奠邦邑
颂曰

天子亲征乍渡河
欢声百里起讴歌
运筹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议和


  金圣叹:「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一、众解精华

1. 解颂

  【天子亲征乍渡河 欢声百里起讴歌】

  为击退契丹,宋真宗亲征渡黄河,将士见后欢呼万岁,声震数十里。

※ 澶渊之役(一) 辽兵南侵 御驾亲征

背景:

  936年石敬瑭割燕云(幽蓟)16州与契丹。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16州的瀛州(河北河间)、莫州(河北任丘北),及周边地区(霸州、天津静海等)。979、986年,宋太宗两次大举伐辽[1]皆败。

  辽国在萧太后的苦心经营下,力量日盛,1004年大兵进犯北宋。

辽军进犯:

  这是辽对宋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入侵,萧太后率军亲征,大军号称20万,深入宋境700里,直扑横跨黄河的澶州[2](今河南濮阳)城下。

真宗被迫亲征:

  大宋朝廷上下惊恐,意欲迁都。后来真宗在新上任的丞相寇准的极力劝谏下,被迫亲征到了澶州,被太尉高琼极力「请」过了黄河。宋军见到了澶州北城楼上的黄龙旗,欢声雷动,军兵与百姓立齐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士气倍增。真宗见好就收,撤回了南城。

  辽兵闻宋军呼声怯阵。寇准在北城督战,宋军张环用床子弩[3]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览(擒获名将杨业之人),辽军士气低落。

  【运筹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议和】

  「完全女」:「寇准」的「寇」字,「女」与「寇」中的部分形似而不完全一致,这种象形设谜,也是《推背图》字谜文化常用的手法。

  指在宰相寇准的运筹下取得澶州守卫战的胜利,在真宗力主议和时,寇准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立下奇功。

※ 澶渊之役(二) 休兵议和

  萧太后见辽军处境不利,担心腹背受敌,也想求和。

  宋真宗在离京时,就暗中派曹利用前往辽军议和。因战事激烈,曹一直未能进入辽营。寇准、杨延昭力主北进,乘势收复失地,但妥协派气焰嚣张,攻击寇准拥兵自重。寇准被迫放弃主张。

  真宗在澶州行宫又召见了曹利用,授以谈判底线——每年给辽国银绢100万两/匹。守候在宫外的寇准拦住了曹利用,以杀头威胁,把底线定为30万两。曹在敌营置生死于度外,拒不割让一寸国土,还收回了瀛、莫二州的主权,双方以30万两岁币达修好结盟。

  曹议和回来,伸出三个指头暗示,真宗误以为是300万,大惊,但也只好认了。后来真宗知道是30万,大喜过望,视为奇功。

2. 解谶

  【声赫赫 干戈息】:赫赫呼声声震数十里的,契丹气馁,不久停战议和。

  【扫边氛 奠邦邑】:扫平了边境战火,奠定了边疆的安宁。

3.解图

  皇者面南背北,喻指宋真宗;水指黄河;外族人喻指契丹,契丹拱手,主动请和(为何用清朝的官服喻胡人,详见第7象注释)。

三、文征解卦

  卦为「,下为坎,指水;上为坤 ,指地。地下有深水,正是澶渊的「渊」字之意,澶州又称澶渊之城。

  「」卦为「地势临渊之象,以寡服众之意」,正合寇准力排众议,强谏真宗出征之举。

  「」卦的大象为「养兵聚众,出师攻伐之象」,「」卦对于争端:「宜进不宜退,内心虽忧,但得贵人之助」。都与真宗亲征相符。

※ 澶渊之役(三) 澶渊之盟

  盟约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两国皇帝以年龄定兄弟的称呼。宋朝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10万两银,20万匹绢。双方发展边境贸易。辽就此承认了宋对幽蓟16州中瀛、莫二州的主权。

  当时宋朝经济繁荣,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500万贯,是大明朝276年总铸钱量的一半!要知道一场战争单方直接费用就不止100万两白银,30万两岁币不到宋朝年财政收入的0.5%,而且开展边贸后,宋朝每年贸易顺差就在100万两银以上,所以,30万两银帛换和平,以及法定的瀛、莫二州主权,是很明智的。

  澶渊议和后,辽、宋结盟,保持了120年的边境和平。




  [1] 辽国原名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复名「契丹」,1066年又复名为「辽」,1125年被金国所灭。

  [2] 澶州:北宋时黄河流经澶州,将澶州城分为南北二城。澶州距宋都东京(开封)近400里,也是后周太祖郭威兵变、黄袍加身的地方。

  [3] 床子弩: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用三张特制的大弓做成的床弩,约需百人绞轴张弦,用大锤猛击扳机,可将巨箭射出三里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