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海夫
大杂院中一群“黑五类”在政治运动中受尽折磨的经历,写成笔法与众不同的另类小说。
文学本是心灵的圣物,近来却似乎越来越不为时髦社会所受落。看看当今的流行榜,究竟有哪一本书可以教人心灵受到震荡?那些写实主义小说,早就被文学评论大师丢到一旁去了。中国人受了那么多苦难,但没有《齐瓦哥医生》,也没有《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文革结束之初流行的“伤痕文学”,也被某些文革中受苦受难的老革命家斥之为“小家子气的无病呻吟”。
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九七前不断地有人从大陆逃难、移民来到这块英国殖民地上。其中不乏在各种政治运动中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这些幸存者每一个都有他们的“受难记”,但选择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种大历史下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却是不多。《非类》也许是这种苦难文学的一朵奇葩。这本小说应是自传体的小说,但它不是如今被人追捧的“纪实文学”或“蛋白质文学”,而是一本从语言风格、描写对象到小说笔法都与众不同的另类小说。
《非类》,可释为“匪类”,亦可解作“非吾族类,其心必异”。小说透过周家祠堂中几户国民党旧官员的家庭在解放后的凄惨处境,披露了一群“黑五类”子女的政治贱民般的人生经历。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都知晓,“家庭出身”曾是许多青年人在上学、招工、求职、申请入党入团、毕业分配填表时的一个可怕“紧箍咒”。周家祠堂中所聚集的恰好是新社会视作阶级敌人的“黑老窝”。他们中的长辈,或是国民党的抗日将领,或是被镇压旧官员的遗属,或是右派分子,或是历史反革命分子。他们成了十恶不赦的反动分子和“老运动员”,他们的子女受其株连,“血统论”使这些老老少少陷入灾难的地狱之中,除了他们之间互不嫌弃之外,这个社会上,又有多少人将他们当人来看?
土改、镇反、反右,一场场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吞噬了多少活生生的人们。书中说道:“自地主阶级被打倒后,数以千万计的地主、富农子女也沦为新中国最下贱、最悲惨、最无人同情、无人敢接近的一类,他们星散在浩渺无垠的乡下苦苦挣扎,逆来顺受,有谁在乎他们受尽了歧视、凌辱?有谁听得见他们的哭泣、哀号?”此书就是为这一班最底层的人大声呼号的小说,它说的不是某个人的遭遇,而是数以百万计的这样的一些“狗崽子”们的历史真相。
此书与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本书,但是,周家大祠堂与大观园不一样也是一批人活于其间吗?当然,《非类》的主人公么哥不能与那位宝哥哥相提并论。一个是血统论下的小贱民,一个是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一个是人间炼狱般的黑五类家园,另一个是天上人间的花团锦簇,最后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前者的苟活者是生活在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的《动物农庄》一般的国度里,不,他们连“最后的贵族”曾享有的短暂的“幸福阳光”都未曾沐浴过,那么卑屈,那么压抑,又有谁来捍卫他们生的权利和那普世公认的人权呢?
若要了解祖国的历史、百年中国沧桑,不妨读一读这本充满苦难却饶有学识、引人落泪的小说吧。 《亚洲周刊》2005年10月17-23日43期
秦一思于“凯迪网络”说:
亚洲周刊对《非类》的书评,把小说内载的东西,归纳、总结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它不仅为几十年来受政治歧视的一个庞大人群说出一点心声,也让天下苍生回顾历史,从而引导到一个更高层面来思考问题:中华民族复兴能走这样的路吗?我想这才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应该感谢作者独具匠心的写实手法,把一部纪实文学用一种特别的风格把社会现象写得极为真实,并把艺术领域里的很多东西溶进现实生活里,让主人公的思想更富有人性的内涵,使小说有更强的感染力,从而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 2005-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