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西汉在经过“文景之治”后,在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人文艺术、自然科学、手工业、造纸业、商业、水利在华夏人文科技史上书写下了极为璀璨的一页。

  在人文艺术方面,不仅出现了贾谊、司马相如等汉赋和乐府诗大家,更有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史学大家司马迁。而西汉的绘画、雕刻等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来看,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令今人也是叹为观止。在自然科学方面,西汉在天文学、数学等领域都有较高的成就。比如西汉时的天象记录相当丰富,并已经有了对太阳黑子的记载。我国现存的最早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就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在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这使得生产率大大提高。而且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造纸术。此外,丝绸之路的开辟,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贸易网络,并开始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汉赋和乐府诗

  西汉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汉赋和乐府诗方面。汉赋是从楚辞发展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它通常用华丽的辞藻,铺张的手法来描写西汉上层社会的繁华景象,以此反映汉代的统一与强大,显示天子的威严。汉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骚体赋,汉初比较盛行;一种是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中叶,并取代了骚体赋的地位。汉初的骚体赋作者,以贾谊、枚乘为代表。贾谊的《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是一篇很好的抒情赋。他的另一篇代表作《鹏鸟赋》,也是一篇抒发悲伤情感的作品,开了西汉散体赋的先河。景帝时,枚乘所作的《七发》,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汉武帝至成帝年间,是散体大赋的全盛时期。著名的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等,其中以司马相如最负盛名。他的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这些赋大都以游猎为题材,描写了皇宫的雄伟壮丽,园囿的幽深和禽兽的众多,游猎队伍的壮观,以及音乐、美女等,篇末则加一些讽谏的话语作为点缀。

  “乐府”最开始是指掌管音乐的官署,始于秦。到西汉武帝时,为了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开始大规模的采集各地民歌,包括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等,既有汉族歌曲,又有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歌曲。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这些诗歌语言朴实,形象鲜明,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乐府诗的体裁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形式生动灵活,其中以五言最多,是东汉以后五言诗的先声。历代有成就的诗人,都受过汉代乐府诗的影响。

  西汉的散文也很突出。贾谊的《过秦论》和《治安策》、晁错的《贤良对策》以及刘向的《说苑》等,都是西汉的散文名篇。贾谊的政论文议论明白,慷慨激昂,特别是《过秦论》,语言生动,层层深入,把秦的兴亡分析得淋漓尽致。

  *史学

  司马迁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字子长,其父司马谈于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为太史令,掌管文史星历,管理皇家图书,曾有志编写古今通史,但未能如愿,去世前嘱咐司马迁继承其遗志。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任父职,在太初元年(前 104)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经十余年努力,终于完成此书。

  《史记》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历时三千余年。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纲领,按年月记述帝王言行政绩,兼录各方面重大事件。其中先秦诸篇按朝代成篇,秦汉诸纪则按帝王成篇。项羽虽然不是帝王,但他一度主宰天下,分封侯王,政由羽出,所以把项羽也载入本纪。

  “表” 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以廓清脉络。其中包括世表、月表和各种年表。“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内容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世家”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兼及个别地位与侯王相当的著名人物。“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少数篇章为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与中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记录。本纪和列传是全书主要部分,与表、书、世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史记》取材丰富,不仅选取了《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的相关史料,而且利用当时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

  汉代以前,出现过多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但就记事的久远、内容的广泛、史事的详实、材料的系统、组织的完善来看, 都不如《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该书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端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炼,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死后,了解该书的人并不很多。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祖述其书,公布于世,从此开始流传。东汉时已有残缺,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缺少十篇,有录无书。后世有许多人训释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是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