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兴起和建立

 

  高祖李渊的身世和异相

  高祖李渊出生于山西一个有着汉人与胡人混合血统的权贵之家,其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父亲在北周时担任要职,其母家是独孤家族。因为独孤家族亦与宇文氏和杨家联姻,因此李渊与杨坚和北周明帝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母独孤氏为隋文帝皇后的胞妹。

  李渊七岁时承袭了父亲的唐国公之职。《旧唐书》上说,长大后的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因此不分贵贱都很喜欢他。

  当时有个会相面的人对李渊说:“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李渊因而十分自负。隋朝时,李渊先后担任过太守,殿内少监和卫尉少卿。

  李渊平素对人讲恩德,更喜欢结纳豪杰,所以很多人依附他。这引起了喜好猜忌的炀帝的疑惧。有一次,炀帝召见李渊,李渊因为生病而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便问道:“你的舅舅为什么迟到?”王氏说是因为生病的缘故。炀帝接着问:“可是要死了?”李渊听说后,十分恐惧,自此沉湎于酒色中,以避免引起炀帝的怀疑。

  隋末天下态势和李渊起兵

  隋朝末年,由于炀帝杨广的残暴无道,并先后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致使民不聊生。公元611年起,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立。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是河南瓦岗军、河北义军和江淮义军。

  公元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生性猜忌的杨广认为李渊镇压义军未尽全力,便下旨押李渊往江都治罪,但很快又改变主意赦免了他。隋炀帝此举令李渊与李世民意识到腹背受敌的可怕,他们将不是死于朝廷的猜忌,就是死于叛军的夹杀。

  此时,奉炀帝之命监视李渊的副太守高君雅和偏将王威想趁其到晋祠祈雨之际对他下毒手。李渊与李世民得知后,立即将二人斩首,同时宣告脱离隋室,起兵与群雄争锋。李渊自称大将军,并重新编排队伍,分成左右军:李建成为左军统帅,封陇西公;李世民为右军统帅,封敦煌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暂守太原。这时瓦岗军和河北农民军正在中原地区奋战,牵制了大量隋军,隋京都长安地区的防守力量很薄弱。

  公元617年6月,李建成与李世民俩兄弟合力领兵猛攻西河,二人身先士卒,军队士气高昂。军队沿途不干扰百姓,未得天下早已广施仁政,尽得人民支持。大军势如破竹,西河城一触即溃。入城后只杀掉了民愤极大的郡丞高德儒。李世民下令抚慰百姓,西河城顿时变得井井有条,李氏威望瞬间扩大传扬开去。李渊为此称赞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汝等如此带兵,可以横行天下。”

  同年7月,李渊连同左右俩军,共三万战士西進关中,与各地群雄争先攻占隋朝都城长安。当时正是秋雨时节,道路泥泞,军队進程受阻;又传来突厥联合马邑割据刘武周袭击太原。李渊担心李元吉有失,就考虑退兵,以策万全。李世民挺身反对班师,认为一则一旦兵退,隋军有可能从后杀上,军心紊乱,必然一败涂地;二则突厥与刘武周之突袭未必属实,也许只是隋军故弄玄虚;三则军队士气旺盛,大可一举破隋,日后良机难再;四则长安若被其他割据群雄首先攻占,半壁江山马上落入他人手中。

  为了使李渊取消退兵决定,李世民连夜在李渊帐前大声痛哭。李渊将其召入帐中,问他为何而哭?李世民答道: “义军進必克,退必散。敌乘于后,死亡顷刻而至,怎能不悲?”李渊再三思考后,终于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决定全力出击,直指长安。由此可见李世民深远的谋略和超凡的胆色。

  经过一番征战,李渊的军队于十月攻陷了长乐官,十一月,攻破了长安。李渊立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从宣布起义到攻入长安只用了一百二十多天时间,实是后发先至,快如雷电。攻打长安沿途有无数小规模的反隋力量归顺,李渊的军队也增加到了九万人。

  唐朝正式建立

  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五月,李渊废杨侑,自立为帝,改国号唐,建元武德,史称唐高祖。一个为后世所景仰的王朝--唐朝在中华历史上正式揭幕。

  因为李渊建立唐朝在先,兼并各割据势力在后,而且是在炀帝被杀之后,因此唐朝实际上是作为隋朝的继承者出现的。

  高祖登基后,下令将郡改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废除隋的《大业律令》,命相国长史裴寂等修律令。同时,立世子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齐国公元吉为齐王。

  “天策上将”李世民完成统一大业

  唐朝建立后,各地军阀仍控制着国内多处地区,比如雄据西北,自称秦帝的薛举;代北霸主刘武周;自称郑帝的洛阳霸主王世充;河北霸主刘黑闼。朝廷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清除这些势力,统一全国。李渊刚刚登基为皇帝,不便亲征,太子李建成身为皇储,要留在父皇身边处理政务。于是,讨伐的重任就落到了秦王李世民的肩上。

  统一战的首战目标是西北的秦帝薛举。薛举拥兵三十万,位于唐军的后方,先清除这股势力可以免除后顾之忧。

  公元618年8月,薛举突然暴毙,其子薛仁杲继位。李世民趁此立即進军,薛军大将宗罗喉出战。由于薛军补给线长,李世民决定采取拖延战术,把敌军拖垮。薛军屦次叫战不成,又没突破性战略方针,弄得士气受挫,加上军粮不济,部份将领悄悄降唐。等到薛军差不多不攻自破,李世民终于出动。大军掩杀过去,李世民率两千精骑乘胜追击,所谓“险中求胜”,结果大捷而回。薛仁杲见大势已去,遂归降大唐。

  征服薛举的势力后,为了進一步安定北方,唐军将目标指向了代北之王刘武周。而刘武周率先出兵攻陷了太原,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李渊在惊慌之下准备放弃河东,李世民则极力反对,亲自带兵渡过黄河出战,迎击刘武周的部队。

  刘武周的兵锋甚锐,士气高涨,但军中缺乏粮草,急于速战。李世民决定以逸待劳,不急于求胜,大军按兵不动,只偶尔派小队做滋扰性攻击。在对峙了五个月后,刘武周军队的气势已弱,唐军寻机渡过汾水,截杀了刘武周的粮队,其军队被迫北撤。李世民率兵昼夜行军追赶。他两日没吃饭,三日没解甲,连番追杀,一日八战,节节胜利。最后,在介休城一战,大将李世绩、程咬金、秦叔宝等更立下大功,击溃敌方二万余穷寇。刘武周弃太原投奔外邦突厥,后被突厥所杀。而李世民则在这一场大战中收服了名将尉迟敬德。

  此后,李世民再次于620年7月出师讨伐洛阳郑帝王世充和夏王窦建德。李世民率大军将洛阳外围的郑军据点逐一击破,形成了对洛阳的合围之势。洛阳成为一座孤城。

  正在这紧要关头,河北窦建德率十万军队,援救王世充。李世民沉着应战,让李元吉统兵照样围困洛阳,自己率三千精骑飞驰武牢,血战窦建德军团。李世民率领几名大将首先冲入敌阵,奋勇撕杀,直杀得窦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窦建德负伤被擒,全军覆没。李世民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武牢之战”的胜利。

  王世充听说窦建德战败,便身穿素服出城降唐。李世民取下了洛阳。

  此时,天下大部分疆土已经尽入唐室手中,只剩下了一支势力较为强大的军队: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李世民于622年12月率军将其击溃。刘黑闼逃往外突厥。

  至此,唐朝的统一大业基本完成,这其中李世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唐朝的江山尽皆得自于他。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表示皇帝已不敢擅专,唯有由天来策封,以示尊荣。

  唐高祖李渊贤明治国

  尽管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并不长,但基本上可以说他是一个贤明的皇帝。在隋朝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李渊進行了适当的调整。他于625年废尚书省六司侍郎,增吏部郎中秩正四品,掌选事,还大赦天下,颁行新律令,减轻刑罚,减轻百姓负担。

  但是,由于李渊听信了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的谗言,差点将李世民斩杀。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继统万机。不久,又下诏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李渊被尊为太上皇,八年后去世,终年七十岁。死后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

  而在其身后继承大统的太宗李世民则在中华历史上书写了最为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