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之开端 商朝

(公元前1766年~公元前1122年)

  

  玉凤(商代)通高13.6厘米,壁厚0.7厘米。此器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极为相似。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历史走过了夏朝,走入了殷商。关于商朝历史,早期其历史同夏代一样,主要靠《尚书》、《史记》等后代典籍来了解,缺乏当时的文字证明。但是殷墟遗址的发掘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历史“信而有证”,故商朝被视为中国信史之开端。这些甲骨文也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文献记录。在殷墟遗址,除了发掘出殷商的宫殿、陵墓、作坊、殉坑,以及数量颇多的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外,还发掘了不下十六万片的甲骨,上有不同的汉字四千余个,而可辨认的近两千。甲骨上面的刻辞,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祭祀、天时、年成、战争、农事、狩猎等等,还有记载着起居、梦幻等生活琐事的。因此,这些刻辞有助于了解商朝生产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商人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因为夏朝最后的王夏桀暴虐、荒淫无道,引起天下百姓不满,诸侯也纷纷背叛。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共同灭夏,以执行上天的意志。在伊尹的辅佐下,鸣条一战,夏桀兵败逃至南巢,夏王朝因此而被灭亡。三千诸侯归顺商汤,商朝正式建立,并定都于亳(bo,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周易·革》中认为商汤伐桀灭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史记》记载,从成汤建国到商纣亡国,共传国十七世、三十代,前后共六百余年。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所以后来又将商称之为殷,或称商殷,或称殷商。同夏朝一样,一部商朝史再次证明了敬顺天命的仁德之君才会使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而导致国家衰败甚至亡国的是那些荒淫暴虐、无道的君王,因为他们的所为而自绝于天,而遭上天的抛弃,他们也成为上天谴责的对象。可以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贤君比较多的王朝。根据《史记》,商朝在成汤之后,第四代大甲、第九代大戊、第十三代祖乙、第十九代盘庚和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贤德之君。他们敬顺天命,以仁德治理天下,因此国运昌盛,人民生活安定,诸侯尽来归服。

  殷商的祖先

  殷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song,松)氏的女儿,帝喾的次妃。相传简狄等三个人到河里去洗澡,看见玄鸟(即凤)掉下一只蛋,简狄就拣来吞吃了,因而怀孕,生下了契,即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契长大成人后,帮助禹治水有功,舜帝便任命契为司徒,让其认真的施行五伦教育,说:“现在老百姓不相亲相爱,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五伦关系不顺。你去担任施行五伦教育,要本着宽厚的原则。”后来,契被封在商地,赐姓子。契在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兴起,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功业昭著,百姓们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后,由儿子昭明继位。传至十一代,由主癸继位。主癸死后,儿子太乙继位。这就是成汤(后称商汤)。

  从契到成汤,曾经八次迁都。到成汤时才又定居于亳,这是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成汤为此写了《帝诰》,向帝喾报告迁都的情况。

  亳是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从商朝建立之前,成汤把都邑迁至亳,历经6代11王,大约有150~200年之久,商都一直在亳。在商朝历史上,定都时间最长的是殷,仅次于殷的则是亳。关于亳都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南亳);一说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境(北亳);另有人认为在今陕西长安县境(杜亳)。一般从商丘说。

  殷商的缔造者商汤

  *商汤的德行

  商汤在夏朝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汤首先征讨他。商汤说:“我说过这样的话: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伊尹说:“英明啊!善言听得进去,道德才会进步。治理国家,抚育万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为朝廷之官。” 商汤对葛伯说:“你们不能敬顺天命,我就要重重的惩罚你们,概不宽赦。”于是写下《汤征》,记载了征葛的情况。

  商汤敬顺天命,祭祀鬼神,而且他能任用贤臣。据说,伊尹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商汤曾派人去请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归从,并向商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作所为。商汤于是委任他管理国政。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到夏桀那里,因为看到夏桀无道,十分憎恶,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继续辅佐商汤。

  商汤为人还十分仁德。一天他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祈祷说:“愿从四面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商汤听了说:“嗳,这样的话,就把禽兽全打光了!” 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祈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从命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的仁德真是到了极至,连禽兽都能受到他的恩惠。”

  *商汤顺天命讨伐夏桀

  与此同时,夏王桀却施行暴政,荒淫无道,还有诸侯昆吾氏也起来作乱。商汤于是率领诸侯举兵,伊尹相随。商汤亲自指挥,先去讨伐昆吾,转而又去讨伐夏桀。商汤对部族的众人说:“不是我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虽然也听到你们说了一些抱怨的话,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么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的。现在你们众人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你们或许还会问:‘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夏桀君臣大徭役,耗尽了夏国的民力;又重加盘剥,掠光了夏国的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不与他合作。夏朝的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夏桀曾以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降下的惩罚,我会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绝不会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概不宽赦!”商汤为此写下了《汤誓》。商汤曾说“我很勇武”,因此又被尊称为武王。

  汤在伊尹的辅佐下,率领由70辆战车和5000名步卒组成的军队与夏王朝的军队在鸣条相遇,展开了一场大决战。鸣条之战,夏桀全军崩溃。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商初商汤的仁政

  伊尹向诸侯公布了这次大战的情况。自此,其他诸侯全部归服,商汤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

  商汤班师回朝,回到国都亳,废除了夏的政令,并作《汤诰》告诫诸侯要敬畏上天、修行德政、为民谋利。《汤诰》这样记载:“三月,殷王亲自到了东郊,向各诸侯国君宣布:‘各位可不能不为民众谋立功业,要努力办好你们的事情。否则,我就对你们严加惩办,那时可不要怪罪我。’又说:‘过去禹、皋陶长期奔劳在外,为民众建立了功业,民众才得以安居乐业。当时他们东面治理了长江,北而治理了济河,西面治理了黄河,南面治理了淮河,这四条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万民才得以定居下来。后稷教导民众播种五谷,民众才知道种植各种庄稼。这三位古人都对民众有功,所以,他们的后代能够建国立业。也有另外的情况:从前蚩尤和他的大臣们在百姓中发动暴乱,上帝就不降福于他们,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是有过的。先王的教诲,可不能不努力照办啊!’又说:‘你们当中如果有谁干出违背道义的事,那就不允许他回国再当诸侯,那时你们也不要怨恨我。’”汤用这些话告诫了诸侯。这时,伊尹又作了《咸有一德》,说明君臣都应该有纯一的品德;咎单作了《明居》,讲的是民众应该遵守的法则。

  商汤是这样说的,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商朝初年,发生了一场旱灾,延续了七年。史书说,“……三月,商王践天子之位,是岁大旱。”(《通鉴前编》)“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管子· 轻重篇》) 连续七年的旱灾,使河干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庄稼无收,白骨遍野。咄咄逼人的旱灾,震撼着整个商王朝。那时的人们都认为是天帝所为。卜辞中就有“贞 (问):不雨,帝佳旱我。”(《龟》1.25.13)意思是:不下雨,是天帝给我的旱灾。此时,商代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小戴札 ·表记篇》)因此,自从旱灾发生后.商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天天派人举行祭礼,祈求天帝除旱下雨。这就是“郊祭”。

  郊祭最初的仪式是:燃烧木柴,用牛、羊、猪、狗等家畜作上供的物品。祭祀时,史官手棒三足鼎,鼎内盛有牛、羊等内作供品。史官虔诚的向天地山川祷告说:“是不是因我们的王政事无节制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贿贪污?是不是因小人谗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干扰政事?是不是宫室修得太大太美?为何还不快快下雨呢?”这是史官受汤之命,说了六条责备自已的事以求天帝鬼神赐福降雨。然而,祭祀没有效果。尽管商汤命史官天天祭礼,苦苦哀求,天帝依然无动于衷,没有赐福降雨。

  大旱持续到第七年的时候,商汤命史宫们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选了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了祭坛,他亲自率领伊尹等大臣举行祭祀求雨。但是祭祀之后也未见下雨,商汤就命史官占卜。史宫们占卜后说:“祭祀时除了要用牛羊作牺牲外,还要用人作祭品。” 商汤稍稍沉吟后说:“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为民,怎能去焚烧他人? 用我来代替吧!”说罢,命左右把祭祀的柴火架起来,然后将自己的头发、指甲剪掉,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没有才能.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祷告完毕,商汤便坐到柴上去。左右正要点火,突然乌云四合,大风乍起,人们盼眼欲穿的大雨骤然而至。这就是历史上的“汤祷桑林”。人们都认为正是汤的为民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商汤临政之后,还修改了历法,把夏历的寅月为岁首改为丑月为岁首,又改变了器物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在白天举行朝会。

  殷商的发展

  *太甲思过 重施德政

  商汤去世之后,因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为帝,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去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去世,伊尹就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就是太甲帝。

  太甲帝临政三年之后,昏乱暴虐,违背了汤王的法度,败坏了德业。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汤的葬地桐宫。此后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务,主持国事,朝会诸侯。

  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他回到朝廷,把政权交还给他。从此以后,太甲帝修养德行,诸侯都来归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宁。伊尹对太甲帝很赞赏,就作了《太甲训》三篇,赞扬帝太甲,称他为太宗。

  太宗去世后,儿子沃丁即位。沃丁临政的时候,伊尹去逝了。又经过三世,到雍已帝时,国势已经衰弱,有的诸侯也不来朝见了。

  *太戊从谏修德

  雍已去世,他的弟弟太戊即位。这就是太戊帝。太戊任用伊陟为相。当时国都亳出现了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的怪异现象,一夜之间就长得有两手合围那么粗。太戊帝很害怕,就去向伊陟询问。伊陟对太戊帝说:“我曾经听说,妖异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会不会是您的政治有什么失误啊?希望您进一步修养德行。”太戊听从了伊陟的规谏,那怪树就枯死而消失了。伊陟把这些话告诉了巫咸。巫咸写下了《咸艾》、《太戊》,颂扬了太戊帝的从谏修德。就这样,殷商的国势再度兴盛,诸侯又来归服。因此,称太戊帝为中宗。

  中宗去世,经过中丁、外壬到河亶(dan,旦)甲即位,殷朝国势再度衰弱。

  河亶甲去世,他的儿子祖乙即位。祖乙帝即位后,修德于天下,殷又兴盛起来。

  祖乙去世,他的儿子祖辛帝即位。又经过三代到阳甲帝在位的时候,殷的国势又衰弱了。

  自中丁帝以来,废除嫡长子继位制而拥立诸弟兄及诸弟兄的儿子,这些人有时为取得王位而互相争斗,造成了连续九代的混乱,因此,诸侯没有人再来朝见。

  *盘庚迁都 遵循德政

  阳甲帝去世后,他的弟弟盘庚继位。盘庚即位时,殷朝已在黄河以北的奄地定都。盘庚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的亳定都,又回到了成汤的故居。

  商朝历史上,为摆脱政治动乱和灾害困扰,商王多次迁都:仲丁自亳迁于嚣(今河南荥阳);河甲自嚣迁相(今河南内黄);祖乙居庇(今山东定陶);南庚自庇迁奄 (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殷(今河南安阳市)和后来的武乙自亳迁到了河北。在这第五次迁移时,商朝的民众一个个怨声载道,不愿再受迁移之苦。盘庚见此情况,就告谕诸侯大臣说:“从前先王成汤和你们的祖辈们一起平定天下,他们传下来的法度和准则应该遵循。如果我们舍弃这些而不努力推行,那怎么能成就德业呢?”这样,最后才渡过黄河,南迁到亳,修缮了成汤的故宫,遵行成汤的政令。此后百姓们渐渐安定,殷朝的国势又一次兴盛起来。因为盘庚遵循了成汤的德政,诸侯也纷纷前来朝见了。

  “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王朝结束了屡次迁都的动荡岁月,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

  盘庚迁到新邑之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称作“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周灭商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便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经考古发掘,殷在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面积达二十四平方公里,这只是考古发掘面积,其实际面积应该比这更大一些。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废弃,成为废墟,故称“殷墟”。

  盘庚帝逝世,他的弟弟小辛即位,这就是小辛帝。小辛在位时,殷又衰弱了。百姓们思念盘庚,于是写下了《盘庚》三篇。小辛帝逝世以后,他的弟弟小乙即位,这就是小乙帝。

  *武丁复兴商朝

  小乙帝逝世,他的儿子武丁即位。武丁帝即位后,十分想复兴商朝,但一直没有找到称职的辅佐大臣。于是武丁三年不发表政见,政事由冢宰决定,自己审慎的观察国家的风气。有一天夜里他梦见得到一位圣人,名叫说(悦)。白天他按照梦中见到的形象观察群臣百官,没有一个像是那圣人。于是派百官到民间去四处寻找,终于在傅险找到了说。这时候,说正服刑役,在傅险修路,百官把说带来让武丁看,武丁说正是这个人。找到说之后,武丁和他交谈,发现果真是位贤德圣明之人,就任他为国相。从此,国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因在用傅险这个地方找到说,就用傅做为说的姓,管他叫傅说。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汤。第二天,有一只野鸡飞来登在鼎耳上鸣叫,武丁为此惊惧不安。大臣祖己说:“大王不必担忧,先办好政事。”祖己进一步开导武丁说:“上天监察下民是着眼于他们的道义。上天赐给人的寿运有长有短,并不是上天有意使人的寿运夭折,中途断送性命。有的人不遵循道德,不承认罪恶,等到上天降下命令纠正他的德行时,他才想起来说‘怎么办’。唉,大王您继承王位,努力办好民众的事,没有什么不符合天意的,还要继续按常规祭祀,不要根据抛弃正道!”武丁听了祖己的劝谏,修行德政,商朝的国势逐渐强盛。

  武丁时期,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以王畿为中心,商朝的统治区域西至今陕西西部,东至大海,北至辽宁,南至汉水以南的长江流域,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的大部以及江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今内蒙古的某些地方。

  武丁在位期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商朝的鼎盛阶段,进入了繁荣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帝去世后,他的儿子祖庚帝即位。祖己赞赏武丁因为象征吉凶的野鸡出现而行德政,给他立庙,称为高宗,写下了《高宗肜(荣)日》和《高宗之训》。

  殷商的衰落和灭亡

  祖庚帝去世后,他的弟弟祖甲即位,这就是甲帝。甲帝淫乱,殷朝走向衰落。甲帝去世,儿子廪辛即位。廪辛去世,他的弟弟庚丁即位,这就是帝庚丁。庚丁去世,他的儿子武乙即位,这时,殷都又从亳迁到了黄河以北。

  *不敬天地的暴君武乙之死

  武乙暴虐无道,曾经制作了一个木偶人,称它为天神,让旁人替他下子,来跟他下棋赌输赢。如果天神输了,就侮辱它。又制作了一个皮革的囊袋,里面盛满血,仰天射它,说这是“射天”。有一次武乙到黄河和渭河之间去打猎,天空中突然打雷,武乙被雷击死。其在位时间仅有四年。

  武乙死后,他的儿子太丁帝即位。太丁帝死后,他的儿子乙帝即位,乙帝即位时,殷朝更加衰落了。乙帝去世后,小儿子辛继位,这就是辛帝。

  *纣淫乱灭国

  天下都管辛帝叫“纣”,因为 “纣”表示残义损善。

  纣虽然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但是他刚愎自用,拒绝臣下的谏劝;他善于掩饰自己的过错,而凭着一些才能在大臣面前自我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还迫害贤良、残害百姓。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妃子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淫乐乐曲,以供玩乐。

  他还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做“酒池肉林”,即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非常怨恨他,有的诸侯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烙”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纣的臣子中有三公,为西伯昌、九侯、鄂侯。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她不喜淫荡,纣大怒,便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这才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这一酷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纣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

  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大臣比干劝说纣,纣不听。

  后来,西伯攻打饥国并灭掉了它,纣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劝谏道:“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商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商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纣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祖伊回国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

  西伯昌死后,周武王率军东征,到达盟津时,诸侯背叛殷纣前来与武王会师的有八百国。诸侯们都说:“是讨伐纣的时候了!”周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于是又班师回国了。

  纣更加淫乱,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商。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商国的太师、少师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

  纣的暴行,也引起了上天的震怒。商朝末年,发生了一次地震。《竹书纪年》载:“帝辛四十三年春……峣山崩。” 另据《淮南子》载:“殷纣时,峣山崩,三川涸。” 史籍在解释地震原因时说:“纣王无道,故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 这加速了商王朝的崩溃,也预示着商朝气数已尽。

  周武王见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商纣。纣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纣的军队被打败,纣仓皇逃进内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自焚而死。商纣王重蹈了六百多年前夏桀的覆辙。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太白旗竿上示众。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承续殷商的祭祀,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殷商的民众非常高兴。于是,周武王做了天子。

  商王朝的文化和科技

  (一)科技

  *手工业和铸造业

  根据殷墟的发掘以及甲骨文所记载的史实,商朝的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石器、玉器、骨器、铜器等都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说明商朝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此外,还有制革、酿酒、舟车等等。孔子就曾经说过,殷人的车子很好。

  商朝时的白陶工艺水平最高。白陶是把高岭土烧制达到1 000摄氏度以上高温制成的,质地洁白细腻,花纹刻镂精美。

  商代的玉器十分美观,形状各异,有双龙相接的圆形,有的呈双鱼相对的半圆,还有的雕成人面、兽头、虎、象、兔、鸟、蛙、蝉、鱼等形状,姿态生动活泼。在河南安阳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六百余件玉、石器和三件高达三四十厘米的象牙雕刻品,集中反映了商代高超的工艺水平。象牙杯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件圆雕玉人,是所有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跪坐玉人(商代)通高7厘米 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总数有几千件之多。青铜器种十分复杂,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常见的有:鼎、鬲(音历)、甗(音演)、彝、尊、爵等等,还有乐器、兵器和车马饰。这些青铜器的形式花纹非常精巧,有许多是精美的艺术品。

  出土的商代最大的青铜容器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它重达八百七十五公斤,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 1.1米,宽80厘米,器形雄伟,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依当时的生产水平,铸造这样一个巨型的青铜器,需要二、三百个熟练工匠分工合作才能铸成,而且技术十分复杂。它是1939年安阳武官村农民在田中掘获的,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故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铸造工艺主要有制范和浇铸两道工序。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司母戊鼎(商代)通高133厘米,重875公斤 1939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天文

  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依据卜辞所记,殷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而把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参差的天数合并到一月时,就在这一年的年终增加一个13月,叫做“归余于终”,这是中国设置闰月的开端。为中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

  商代继承了重视天象观测的传统,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有日月食的记录,对恒星也有一定认识。特别重要的,是有世界最早的新星观测记录。

  *数学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位制,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

  *光学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二)文化和艺术

  *文字与文学

  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一个标志。历史上有仓颉造字,但因为资料有限,我们无法看到当时的文字如何。今日所见的商代文字最多的是甲骨文,此外,也有金文(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陶文和玉石铭文等类型。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目前能读懂的最早的文字,距今大概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商代甲骨文已超越原始图画文字阶段,而能以极简单的线条符号创作文字。书刻方向的多变,使字形结构异常活跃。同时,自上而下章法的纵势化开启了中国书法的章法程式,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天文历法,地理气候,礼仪民俗,医学,文法等。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金文的文字内容比甲骨文更丰富。从殷商器上的一两字到西周春秋器上的数百字,记录了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契誓约,婚嫁家用等史事。跟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

  在章法上,除了保持自上而下,自右至左的列方法外,十分注重整体的方整性:即天地头的齐平,很少有参差的行脚,首行与末行也几乎控制在同一天地水平线上。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一直化。早期金文象形特点在后期金文中得到了改变,这为篆文粗细均匀的书写方式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已有丰富的文献典籍。大量的甲骨卜辞是当时文献记录的一部分。有专职的史官“作册”,收藏典籍。现存《尚书》中的《商书》是殷商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可靠的有《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篇。据周初文献说,殷先人有册有典,上述诸篇就是包括在这些典册之内而被保存下来的。《盘庚》(三篇)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和庶民的讲话。此三篇共有1200多字,语言生动,文字简练,是古代文学中的上品。

  *音乐

  商代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尊事鬼神。凡祭祀等“礼”,举行时要伴以歌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是唱给神鬼听的。乐舞成为人们进献、事奉、娱乐神鬼,以使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

  乐器


商代的鼓很有特色。现存仅两件,都是以青铜铸的仿木鼓
 

  商代音乐发展水平之高,从乐器上也可窥知一二。当时已出现了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商代已有成组的乐器,现已发现的有陶埙、石磬、铜铃、铜铙、鼓等,反映当时的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商代的乐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当数钟和磬。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张牙的虎形,纹饰与器物浑成一体。伏虎纹石磬,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是用白而带青的大理石经精雕细磨而成的,外观庄重端雅。磬的一面以细双线刻一伏虎图案,姿态优美,设计巧妙,与器形浑然融为一体。即使以现代的审美眼光看,整个磬也不失为一件上等的工艺品。经测音,它的音高比#c1略高。发音浑厚洪亮,音色近似青铜,并有较长的延续音。这枚伏虎纹大石磬是单件,不成组,这样的磬又称特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大型乐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雕塑品。


商虎纹石磬,出土于妇好墓中。这件虎纹石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磬有5个间阶,可演奏不同乐曲。
 

  乐舞

  商代乐舞,可考证的有《桑林》和《劐》(“劐”去“刂”加“氵”)。“桑林”本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性质与祭“社”(土地神)同。直到春秋的墨子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桑林”仍是万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桑林”之祭所用的乐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了。

  《劐》(“劐”去“刂”加“氵”)在周代被用来祭祀周的先母姜 ,其内容应与其祭祀性质有关。

  除传世文献外,甲骨文中也记录有一些祭祀乐舞,但过于简略,很难详考。

  商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 祖辛 ->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祖庚 -> 祖甲 -> 廪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