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转捩点─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8 年10月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依据蒋介石持久抗战的作战思想,国民党采取了以大西南为大本营,政府军一方面固守山区,伺机与敌举行会战或歼灭来犯日军,一方面在沦陷区以游击战消耗并牵制日本军力。日本则采取了切断中国对外交通,及轰炸大后方的战略,并采取“以华制华”,即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组织。在这一阶段,国民党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与日军进行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数个大型战役以及众多的战斗,取得了长沙大捷。

  1941 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同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为中国抗日战争带来了新的契机,即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蒋介石遂立即抓住他料之必至的历史机遇,于珍珠港事件发生当日,约见英、美、苏各国大使,宣布中国对轴心国宣战的决心。翌日七时,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按:以往是应战),同时宣布对德、意两国立于战争地位。同日,蒋介石又主动致电罗斯福、邱吉尔、史达林,建议立即于反轴心国各国间组织某种联合军事会议。邱吉尔立即表示赞成,罗斯福主张迅速采取行动,史达林则藉口对德抗战而不愿意对日宣战。

  1942年1月,在华盛顿发表了由美、中、英、苏三国领衔、有二十六国签署的“联合国共同宣言”,约定“加盟各国应各尽其兵力与资源打击共同的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军队单独媾和”。1942年1月3 日由罗斯福建议,蒋介石亦被正式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负中、泰、越、缅北战区总指挥。诚如1941年12月23日蒋介石在重庆东亚联合军事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美、英、荷在太平洋上,早已成立共同作战计划,而始终不通知中国,是其视中国为无足轻重,徒利用我消耗日本实力……往者,美国限制日本,不许其南进北进,独不反对其西进。而今则日本全力侵华之危机,已不复存在矣!”。是故,“我国抗战,以后如能自强不息,则危险已过大半”。蒋介石的话,既指出了英、美、荷利用中国消耗日本力量的极端错误,又表示了蒋期望与世界大战“接轨”之持久战思想的正确无误。

  10月初,蒋介石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9日,美国与英国同时通知中华民国政府,愿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的条约。蒋介石听说后,在日记中写道:“接获美、英自动放弃在我国治外法权重订新约之通告,此乃总理革命奋斗最大之目地,而今竟将由我手中达成,中心快慰,无以言喻。”蒋介石于次日国庆纪念大会中,向全体中国人宣布。11月,蒋夫人宋美玲应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之邀,前往美国访问。在访问期间,应邀至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讲演,此后,又至纽约、波士顿、洛杉机、旧金山等地,又访问加拿大国会,均受邀发表演说。作为第一夫人的宋美玲的出访不仅为中国的外交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为困境中的中国赢得了切实的援助。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签订平等新约,危害中国百年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废除。不平等条约废除后,蒋介石先生发表《中国之命运》一书,勉励国人记取国耻教训,并鼓舞国人开拓国家光明的前途。

  同年8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中央推举蒋介石继任,蒋于10月10日就主席职。10月30日,中国与美、英、苏共同发表《四强宣言》,同负战后国际和平安全之责任。11月18日,蒋介石偕夫人启程前往埃及开罗,与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邱吉尔首相,举行三国领袖会议。除关于军事与经济之各项协定外,并明确宣言:“所有日本窃夺之中国一切土地,如满洲、台湾、澎湖,均应由中华民国恢复之。”同时蒋介石提出的“日本之国体待战后由日本人民自行决定”,及 “扶助朝鲜与安南独立”之主张也为英美接受。

  1944年处于颓势中的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即缅甸和中国的交通,情况一度危急。在民国政府的号召下,十万青年组成了远征军,进入印、缅解英军之围,并配合英军对日作战,并打通了中印公路,发动缅北反攻,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日军企图占领印度的计划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