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日本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進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盛行。如1439年(正统四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屠戮人民,烧毁房屋,“积骸如陵,流血成川”。
到了嘉靖时期,东南沿海一带的官僚、豪富地主与倭寇勾结,为患一方。此时,出了一位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牟平人,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来表达自己决心消除倭寇的志向。为了消灭倭寇,他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成“戚家军”。这支队伍经过严格训练,勇敢善战,纪律严明,是抗倭斗争中的主力。
1561年,倭寇几千人焚掠浙江台州一带,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下,戚继光率领精锐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扫除了浙东的倭寇。随后,在福建的倭寇重新猖狂起来。戚继光又奉命率戚家军入闽剿倭,连战皆捷。不久,戚继光和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再次平定了在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成为后世人们敬仰的一位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