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 年,明成祖在第七次出塞亲征时,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五岁。仁宗和宣宗先后即位。他们遵循成祖旧制,尚能维持明朝表面的繁荣。特别在宣宗时期,任用贤臣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辅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昌盛。但是自成祖开始的宦官专权,吏治败坏,使明朝从1436年明英宗即位开始走向了衰落,不仅农民起义频发,而且对外防卫也危机四伏。
* 宦官专权和吏治败坏的恶果
明太祖时期,严禁内臣干政。靖难之役,宦官多有军功。朱棣认为家奴可靠,称帝后,不仅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而且还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太监掌管。东厂和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开了宦官干政之端。但在英宗之前,皇帝都亲自视政,宦官还不敢擅权。但英宗之后,因为皇帝多昏庸无能,宦官便乘机弄权,开始插手内阁、司法等事务。
到了成化年间,明朝又设立了西厂,后又设立内行厂,比东、西厂尤为酷烈。正德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正德时,厂、卫合势,特务布满全国各地,连居于穷乡僻壤的人民也受其害。可以说,明代宦官专权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相当突出,为后世的专制体制再一次提供了强化专制的范例。
宦官在政治上弄权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贪污受贿,搜括民财,巧取豪夺,勒索了大量财富,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之争,自宣宗以来更加激烈。吏治已渐趋腐败。
宦官专权和吏治败坏使明朝开始走向衰败。
关于“土木之变”的预言和英宗到世宗的统治时期
1435 年,宣宗死。次年,9岁的英宗(朱祁镇)登基,年号正统,太皇太后辅政,并委政于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这开创了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明阁臣中只有位高望重的首辅(又叫首揆)才有票拟权,次辅、群辅只能参论而已。于是,为了谋当有权势的阁臣,特别是首辅,朝臣间展开明争暗斗。
预言《推背图》和《烧饼歌》都对英宗时期发生的事件作了准确的预测。
在《推背图》第三十象的图中画着一只老虎在乱石岗上,虎为兽中之王,暗指英宗时掌权的宦官王振,而石指宦官石亨。英宗在王振的引导下整日享乐,导致英宗被蒙古也先俘虏;后英宗被放回,石亨又帮助英宗复位。这幅画隐喻了英宗被俘和复辟之事。
谶文是“半圭半林,合则生变。石则有灵,生荣死贱。”“半圭半林”合起来指土木,暗指在土木堡事变。“合则生变"指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也先俘虏。“石则有灵,生荣死贱”指英宗被俘后,景帝即位,但后来英宗被放回来,石亨发动宫廷政变,使英宗复辟。但石亨因为以功自傲,终被处以极刑。
而明朝的《烧饼歌》预言道:“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这段话预言了英宗被俘和复辟之事。
历史的真实又是怎样的呢?
1439 年(正统四年),蒙古残余势力首领脱欢死,子也先嗣太师位,自称淮王。他北服乞儿吉思,西征中亚细亚诸国;西南取哈密,控制西域要道,与沙州、罕东、赤斤蒙古三卫联姻,设置“甘肃行省”,羁以官爵,破明朝西北屏蔽;东攻兀良哈三卫,席卷女真诸部,進逼朝鲜,数扰明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各边镇,势力开始强盛。也先梦“求大元一统天下”,力图向中原扩张。
1448年(正统十三年),也先分兵四路進攻明朝。1449年七月,也先自率一路攻打大同。当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猝亲征。八月初,英宗带50万大军刚到大同,王振各路军接连失败,就急忙决定退兵,回师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县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明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大震,百官张皇失措,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这时主张抗击的大臣于谦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于九月辅佐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景帝,年号景泰。这使也先企图以英宗作为要挟工具的阴谋不能得逞。十月,也先逼近京师,于谦率军民抵抗,大败瓦剌军,击毙万余,俘将领几十人,夺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
第二年春、夏,也先又对明朝接连進攻,但均遭失败。这时,瓦剌内部脱脱不花汗等不满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张与明廷议和,放回英宗。八月,英宗被释返京,居皇城南宫,称太上皇。
也先進攻明朝失败后,势力渐衰。1454年(景泰五年),瓦剌内讧。第二年,也先被杀,蒙古各部陷入分裂状态。明朝北部边境的威胁暂时得以缓解。
1457年正月,在宦官石亨等的帮助下,英宗乘景帝病重,重新登极。史称“南宫复辟”。英宗复位后,于谦遭到杀害。英宗从新做了皇帝后,并无善政。
1464 年,英宗死,儿子宪宗即位,年号成化。宪宗在位期间,宠信宦官汪直。宪宗死后,孝宗即位,政治还算清明。孝宗死,武宗朱厚照即位,年号为正德。这几个皇帝常常深居内宫,不理朝政,很少与大臣商议国事。而朝政基本由宦官操纵,为宦官擅权、厂卫横行提供了条件,先后出现了宦官头目王振、汪直、刘瑾专政的现象,形成了天下人“但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的怪事。这样政治日趋腐败,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使农民的生活开始恶化。
武宗无子,死后由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世宗,年号嘉靖。世宗上台后,想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杭)为帝。首辅杨廷和等认为,继统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朱祐樘)为皇考,生父只能为皇叔考。中下级官吏张璁、桂萼、方献夫等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上疏论应尊兴献王为帝。这就是“大礼议”之争。斗争结果,杨廷和罢官,同派官吏180余人受杖责,134人下狱。张璁当了首辅,恃宠跋扈,颐指百僚。不久,夏言入阁,并为首辅。以后,严嵩攻倒夏言,入为首辅。严嵩操政柄,“遍引私人居要地”。儿子严世蕃任工部左侍郎,因善于揣测皇帝心思,就代严嵩票拟,京师因此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谣。
嘉靖末年,严嵩失宠,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世蕃,世蕃被杀,严嵩也被革职。徐阶继任首辅。
世宗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了宦官专权,但由于世宗醉心于学道成仙,同样不理朝政,出现了严嵩长达二十年的擅权时期。吏治同样腐败。而且此时倭寇大起,沿海七省,无一不遭受倭寇的侵扰。但这一时期,却出了一位留名青史的清官海瑞和抗倭英雄戚继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