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兴亡

(公元317年—420年)

  

  诸葛亮在《马前课》的第二课中预言了东晋取代了西晋,曰“江东有虎”。而在第三课中预言是这样写的:扰扰中原,山河无主,二三其位,羊终马始。历史的真实又是怎样的呢?

  * 东晋的建立和祖逖北伐

  西晋末,北方的刘渊、石勒的势力日益强大。317年,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自称晋王。第二年,他改称帝号,是为晋元帝,建都建康(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建立后,元帝采取措施安定国内。由于中原战乱,许多北方士族南渡。东晋政府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优待,后来即使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些。

  东晋建立后的态势是:据有南方,其中荆州势力强于扬州;但北方大部分领土除幽州和并州外,尽在胡人手中。因此收复中原成为东晋一些有局康亩酝饽勘辍?

  但在江南建立起一个偏安的小朝廷,是元帝司马睿和王导的共同想法,所以他们无意于北方。当时,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势力很大,故当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元帝任命王敦统领荆州,率重兵镇守武昌。

  但一些有志之人则对偏安表示异议。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军谘祭酒祖逖上书给司马睿,坚决要求出师北伐。祖逖的要求,使司马睿左右为难。但是他又不愿意因直接拒绝祖逖的要求,而激怒一部分有着光复中原志向的南渡北人。最后,司马睿只得对祖逖采取敷衍的态度,一方面同意祖逖北伐,并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另一方面则既不供给武器馅甲,也不调拨士兵,只给一千人的粮廪和三千匹布,由祖逖自己去召募军队。

  祖逖,范阳遒县(河北涞水北)大族,晋末率亲党流移至京口。他认为北方民心可用,北伐有希望成功。祖逖率部渡江后,在淮阴冶铸兵器,募得二千人,向前進发,招抚河南一带的坞主势力。祖逖待人热情,不蓄私产,与将士同甘苦,虽宗族子弟亦皆耕地、担柴。因此,祖逖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但就在这时,王敦之乱爆发,祖逖知道北伐事业必将无成,遂忧愤成疾,321年病死。祖逖死后,石勒又攻占河南,祖逖北伐宣告失败。

  * 东晋政权内部争斗

  在王敦镇守武昌的同时,元帝又感到王氏势力太大,于是重用刁协、刘隗、戴渊等。322年,王敦以诛奸臣刘隗为名,攻入建康,杀戴渊等,然后退回武昌。

  元帝忧愤而死,明帝即位,任命王敦为扬州牧。324年,王敦病重,明帝下令讨伐王敦。王敦令其兄含为元帅,率兵三万再次向建康進军。但不久王敦病死,王含兵溃被杀。明帝虽是一个有才略之人,但在位仅三年,就病死了。儿子成帝即位,因为年幼。太后庾氏临朝。后兄庾亮执政。

  当时,豫州刺史祖约,遭受排斥,历阳(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而骄横。庾亮怀疑苏峻、祖约将要反叛。327年,庾亮召苏峻入京为大司农。苏峻怕入朝被杀,便联合祖约進行叛乱,攻入建康,纵兵大掠,废黜百官,安置亲信。329年,庾亮打败苏峻,收复了建康。此后的成帝、康帝之世,政权皆掌握在庾氏手中。东晋政权暂时安定下来。

  344年,康帝死,穆帝即位。任用了桓温为荆州刺史,他先后進行了三次北伐。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他率步骑四万,一直打到关中,后来,前秦打败桓温,晋军缺乏粮草被迫退军。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攻占了洛阳。后来,洛阳又被前燕攻占。369年,桓温率五万人進行第三次北伐,進攻徐、兖州,连战皆捷。但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桓温北伐失败后,长期专擅朝政。373年,桓温病死,谢安开始执政。

  谢安“镇以和靖,御以长算”,缓和各方面的矛盾,深得朝野的拥护,东晋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谢安用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让他召募在京口的北方流民和江淮民兵,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新军,号为“北府兵”。

  * 东晋时北方的五胡乱国---“扰扰中原,山河无主”

  在东晋内部争斗的同时,北方的胡人也在進行着相互的争伐,各少数民族上层和汉族官僚地主纷纷建立政权,真是“扰扰中原”。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时期”。

  不过,胡人建立的政权都十分短暂,而且更迭十分频繁,缺乏统一的帝王,所以说是“山河无主”。到了前秦苻坚时,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决心征伐南方的东晋,这才有了著名的“淝水之战”。

  * 前赵的兴亡

  刘聪灭掉西晋以后,汉国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他们将不同民族的老百姓大批的迁往平阳,并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办法:设左右司隶、内史、令长,统治四十几万户汉人;设单于左右辅、都尉,统治包括匈奴族在内的二十几万部落的少数族人民。

  由于刘聪父子昏庸无能,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造成民不聊生,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刘聪死后,大臣靳准发动政变,尽诛刘聪子孙。一些大臣拥立长安的刘曜为帝。公元318年,刘曜派兵到平阳灭了靳氏,并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刘曜,字永明,刘渊的族子。小的时候就十分聪彗,有奇度。《晋书》记载他“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性格磊落,卓尔不群。而且雄武过人,厚达一寸的铁片可以射穿,当时号称“神射”。他常常自比乐毅、萧何。

  刘曜称帝后,先后镇压了国内三十多万人的反抗,又降服了陇西诸部。同时在政治上继续沿用汉国“胡”、汉分治的办法,特别注意利用各族的上层贵族统治他们原来的部落。他还选拔汉族地主做官,采用租赋制度,并在长安设立学校,传习汉族的文化。通过上述措施,前赵的统治稳定了下来。

  建国初期的刘曜尚能够纳谏,比如在修建陵霄台和自己的陵墓时,接受了臣子的建议,没有铺张,将省下的钱财赈济了穷苦百姓。比如在上天的警示下,能够修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到了末年,刘曜贪恋酒色,最终在与石勒的战斗中,因酒醉被俘。公元330年,前赵灭亡。

  《晋书?刘曜载纪》记载说,前赵末年“疫气大行,死者十三四”,虽然没有明确说清到底死了多少人,但绝对是成千上万。

  * 后赵和冉魏的兴亡

  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在河北称赵王,建都襄国(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石勒因受过汉族官僚的残酷压迫,所以在起兵的初期,大量屠杀汉族官吏、降卒和百姓。那时,各地的地主豪强为了自卫,纷纷结坞自保;汉人为了躲避战乱,也投奔坞堡。坞堡在当时对抵抗“胡”人贵族的屠杀、掠夺和保护生产力方面有积极作用。汉人的抵抗给石勒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使他稍有收敛,攻下坞堡不再滥杀,而是选择丁壮补充军队,让老弱照旧生产;同时任命坞主做官,强迫他们送交人质并为军队运送粮草。

  此后,石勒注意学习汉族的统治经验,又能听取部下的意见,使得杀掠的政策有了進一步的转变。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321年,石勒完全控制了幽、冀、并三州。328年,石勒俘获了前赵的帝王刘曜,并将其幽禁。330年,前赵亡,石勒正式称帝。后赵达到了全盛期,占有了南抵淮河,北到燕代,西起河西,东至大海的广大北方区域。

  333年,石勒死,儿子石弘继位。335年,石勒的侄子石虎杀死了石弘,自立为帝,迁都于邺。

  石虎为人相当残暴,任意屠杀无辜,社会生产也因此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由于其势力尚强,权力还能保存。349年,石虎死,诸子争权相互残杀。汉人冉闵是石虎的养子,性格勇悍。350年,他杀死了石虎所有的儿子,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他登基后,大肆诛杀胡人。此时,鲜卑慕容氏在辽西兴起,并乘后赵内乱攻入中原。352年,冉闵在魏昌城(河北无极)与慕容氏的交战中,为其所杀。冉魏政权灭亡。

  * 前燕的兴亡

  晋武帝时,鲜卑族的慕容廆率部移居辽西,并仿照魏晋建立政治、法律制度。晋末中原大乱,一批汉族官僚和老百姓投奔了慕容氏。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即位。337年(咸康三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了前燕,迁都龙城。

  前燕按照魏晋制度实行屯田,注意发展文化教育。348年,慕容皝死后,第二子儁即燕王位。352年,他在中山(河北定县)称帝,并乘后赵之乱侵入中原,消灭了冉魏政权。河北之地尽入前燕。慕容儁死后,前燕政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百姓四处逃亡。370年,终被前秦所灭。

  * 前凉的兴亡

  西晋末年,张轨为凉州(甘肃武威)刺史。后来东晋建立,张氏虽然接受其封号,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割据。那时北方大乱,只有凉州比较安定。

  张轨在凉州兴办学校,发展经济。张轨及其后裔据凉州共七十六年,史称“前凉”。

  前凉末年,政治日坏。376年,前凉为前秦苻坚所灭。

  * 前秦的兴起和强盛

  当前燕進入中原的时候,氐族首领苻健则西入关中,占据了长安。351年,苻健自称天王,国号秦,建都长安,史称“前秦”。

  苻健是一个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关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优待士族,尊崇儒学,使前秦各方面都有了一些起色。

  苻健死后,儿子苻生即位。苻生残暴无道,不久,苻健的侄子苻坚在汉、氐族大臣的支持下,杀死苻生,做了前秦天王。

  苻坚是一个励精图治、比较有作为的君王。他不顾氐族豪强的强烈反对,在汉人王猛的帮助下改革内政。政治上,苻坚除重用王猛和太原薛赞等参掌机要外,还下令“复魏晋士籍”,维护士族地主特权,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对其他各族上层分子也采取宠络政策。

  经济上,苻坚很重视农业生产。他常派官吏巡行郡国,劝课农桑。针对关中少雨易旱的情况,他下令在关中推广汉代的区种法。后来又征发王公富室的奴隶三万人,兴修水利。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又注意发展交通事业。思想上,苻坚广立学校,提倡儒学。

  通过上述措施,前秦迅速强大起来。

  前秦国力的增强,为其统一北方提供了条件。370年,苻坚派王猛率六万军队消灭了前燕。不久,前秦又降服了仇池的杨纂,于其地置南秦州。凉州的割据势力和占据青海的吐谷浑也遣使称臣。成汉自347年为东晋桓温灭后,巴、蜀和南中归东晋统辖。373年,苻坚派兵攻占了汉中、益州,南中诸部皆降,前秦在汉中置梁州,在巴蜀置益州,在南中置宁州。376年,苻坚灭前凉。同年,又灭鲜卑拓跋部在代北建立的代国,统一了北方。

  382年一月,苻坚召集群臣商议南伐,准备统一中国。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但苻坚却坚持己见。次年七月,苻坚下诏大举伐晋,在全国征兵。八月,苻坚从长安启程,秦军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从各地一齐向南進发。这时苻坚非常骄傲,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官号、公馆都准备好了。

  淝水之战─南北对峙确立

  听说前秦的苻坚率领大军南下,宰相谢安沉着冷静,他派弟弟谢石为大都督,兄子谢玄为前锋,率八万北府兵迎战;另派水军五千增援寿春。

  十月,前秦先锋苻融攻占寿春,一面攻打硖石,一面派梁成等五万人進驻洛涧(安徽定远西),封锁淮水,阻挡晋军前進。晋军被阻,在距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驻扎。当苻竖得知晋军先锋缺乏粮草的情况后,便亲率精骑八千,兼程赶往寿春,并派俘虏的晋将朱序到晋营威胁谢石投降。

  朱序见到谢石后告诉了秦军的虚实,并劝谢石乘前秦大军未到,挫其锐气,争取全胜。谢石采纳了朱序的建议,派名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渡河夜袭洛涧,歼灭秦军一万五千。谢石等又率大军沿淮水前進,到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河对峙。

  苻坚听说晋军攻到,便与苻融登寿春城观看形势,见晋军部伍严整,又望八公山(安徽寿春北)上的草木,以为皆是晋兵,不免有些惊恐。晋军逼淝水立阵,谢玄派人要求苻融把阵地后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发动突然袭击,便挥军后撤。不料队伍因此大乱,朱序又在阵后连呼苻坚败了,于是秦军一退不可复止。

  晋军乘胜追击,秦军死者众多。苻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逃回淮北,及到洛阳,检点余众,不过十余万人。

  淝水之战是前秦企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战争,也是东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之战。

  淝水之战后,南方由于东晋的胜利,避免了一场混乱和破坏,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而北方重新分裂。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形成。

  淝水之战后东晋的发展

  淝水之战后,谢安的权力進一步增大,引起了孝武帝的猜疑,被迫出镇广陵,把中央权力交给孝武帝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谢安死后,司马道子独揽军政大权,并引用太原大族王国宝等参掌朝权,排斥南兖州刺史王恭、荆川刺史殷仲堪。次年,王恭、殷仲堪以诛王国宝为名起兵反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无力抵御,便杀王国宝等,请王恭退兵。此时武帝死,安帝立。

  第二年,王恭第二次起兵,殷仲堪与广州刺史桓玄(桓温之子)等人起兵响应。后来,王恭部将刘牢之倒戈,王恭被杀,桓玄吞灭了殷仲堪等势力,这次联合叛乱失败。这时,桓玄占据着长江中游,刘牢之控制着长江下游北岸,高雅之控制淮南。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只有会稽(浙江绍兴)、永嘉(温州)、新安(淳安)、吴(江苏苏州)等八郡,东晋政府便把一切负担都加在这八郡百姓身上,增加了赋税。

  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混战

  *关东地区政权的更迭

  淝水战后,前秦逐渐瓦解。原来在苻坚控制下的各族上层分子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在半个多世纪里,北方再度陷于分裂和混乱之中。自384年到439年,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政权。

  在关东地区首先建立政权者,是淝水之战中保存了实力的前燕贵族慕容垂。384年,他自称燕王,定都中山(河北定县),史称“后燕”(384年~407年)。次年,慕容冲称帝,定都长子(山西长治),史称西燕。386年,鲜卑拓跋珪称代王,定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后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84年,羌族姚苌自称秦王,定都长安,史称“后秦”(384年~417年)。后秦任用汉族地主,惩治贪污,整顿刑狱,废除苛法,前秦末年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变。

  后继者姚兴提倡儒学和佛教,又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后秦在姚兴时一度相当强大,控制西起河西,东至徐、兖的广大地区。但连年战争造成“国用不足”,于是增加杂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各族也乘机作乱。417年,刘裕灭了后秦。

  后燕建国后,不久便消灭了前秦的势力。392年,灭翟钊建立的魏国;隔一年,又灭了西燕,恢复了前燕的版图。395年,后燕大举進攻北魏,被魏军打败。慕容垂死,子宝继位,内部大乱。这时,北魏攻下都城中山和河北一些郡县,后燕被分割成南燕和北燕。

  398年,慕容德从邺城迁到滑台,自称燕王,后定都广固(山东益都),史称南燕(398年~410年)。410年,晋刘裕北伐灭了南燕。

  后燕末年,政治败坏,因此上下怨叛,大臣冯跋乘机夺取了政权,称燕王,定都龙城,史称北燕(409年~436年)。北燕改革后燕弊政,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兴立学校,很有一番新气象。但鲜卑贵族因为利益没得到满足而不断叛乱,国力削弱,后被北魏所灭。

  赫连勃勃是匈奴左贤王卫辰之子。407年,他自称大夏天王,国号夏(407年~431年),都统万城(陕西横山)。他采用骑兵游击战术,使后秦疲于奔命。刘裕灭后秦不久,赫连勃勃又打败刘裕派在长安留守的军队,尽有关中之地。夏国统治者非常残暴,在战争中大批的虏掠、坑杀和迁徙居民,平时常无故借口杀人。因此激起人民的极大仇恨。431年,夏为吐谷浑所灭。

  *河西走廊地区政权的更迭

  在河西走廊地区最先建立政权的是西秦。西秦(385年~431年)是陇西鲜卑乞伏国仁所建,都宛川(甘肃榆中)。淝水之战时,他随苻坚南征,战后回到本部自立。后为夏所灭。

  淝水之战前,苻坚派氐人吕光征西域。吕光攻下龟兹,“王侯降者三十余国”。淝水战后,他自领凉州刺史。苻坚死,他建立后凉(385年~403年),定都姑臧(甘肃武威)。他用汉人段业、卢水胡人沮渠罗仇等五人为尚书。后因故杀罗仇,罗仇侄蒙逊和段业相继叛后凉。

  吕光侄子吕隆时,内部矛盾尖锐,外有北凉和南凉的進攻,吕隆被迫投降后秦。沮渠蒙逊反叛后,推段业为主,称凉王,定都张掖,史称“北凉”(397年~439年)。以后,蒙逊杀段业自立,后来被北魏所灭。

  南凉(397年~414年),定都廉川堡(青海乐都),是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所建,后为西秦所灭。

  西凉(400年~421年)是汉人李暠建立的政权,先后建都敦煌、酒泉。李暠注意发展生产,“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又在玉门、阳关一带屯田,势力遍及西域,后为北凉所灭。

  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多是以“胡”人贵族为主的“胡”、汉上层集团的联合统治。由于其内部矛盾复杂,所以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佛教在东晋南北方的广泛传播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及夏、成汉等十六国的统治者,大多信仰佛教并加以提倡。在后赵、前后汉、北凉均盛行佛教,特别在前秦、后秦时期,很多人信仰佛教,并出了一些高僧,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此外,以神异著称的佛图澄,因为赢得了后赵石勒、石虎的崇奉而使华北佛教得以保全和发展。

  南方的东晋王朝,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续。随着一些著名僧人不断南移,形成了庐山与建康两地的佛教兴盛,代表人物则有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东晋朝廷中信佛的也有很多,元帝和明帝都礼敬沙门,元帝又“造瓦官,龙官二寺,度丹阳,建业千僧。”明帝也“造皇兴,道场二寺,集文学,名称百僧”,不少帝室、朝贵、名僧及一般士人,如许询、王羲之等也醉心于佛寺建筑上,历史上著名的东林、瓦官、长干道场等寺均修筑于这一时期。

  北方佛寺的建筑,在这段时期中也极为强盛。佛图澄在北方兴建的佛寺有893所,后秦的姚兴“起造浮图于永贵里,立般若台,居中作须弥山,四面有崇岩峻壁,珍禽异兽,林草精奇,仙人佛像俱有。”这些都是宏伟的佛教建筑。

  东晋末年的天灾和东晋统一北方之战

  东晋末年安帝时期,战乱加剧,疫病也多次发生。公元405年十月,发生流行斑疹伤寒,疫情较重。408年,刘敬宣伐蜀,部队大疫。411年春,又出现大疫。 疫病的持续流行,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和严重的饥荒。这似乎预示着东晋王朝正在走向衰亡的命运。

  东晋末年,不堪忍受悲惨命运的老百姓在琅玡大族孙泰、孙恩的领导下,在江东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并占领了江东八郡。后遭到晋军镇压,而退守海岛。404年,义军由水路占领广州。

  而此时东晋王朝内部也出现了动荡。402年,司马道子的世子元显乘荆州发生饥荒,举兵讨伐桓玄。桓玄杀入京城建康,杀死了元显、道子和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等,掌握东晋大权。次年,桓玄废了安帝自立,国号楚。

  404年,大将刘裕讨伐并消灭了桓玄,东晋政权落到了刘裕手中。

  刘裕是个颇有才略之人。他掌握东晋大权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主要有:

  一、整顿吏治。他罢掉或处死的官吏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他的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严厉惩罚,甚至处死。

  二、重用有才能的寒人。东晋时期选拔官吏,主要依据门第,所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选出的官吏多是无才无识之辈。刘裕掌权后,下令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三、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四、整顿赋役制度。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凡是州、郡、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凡宫府需要的物资,“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他还减轻杂税、徭役等。

  刘裕对政治、经济的整顿,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

  此外,为了实现全国的统一,刘裕还率军北進。

  409年,刘裕亲率大军北伐,水陆并進,连破南燕军队。410年,攻击南燕并将其灭掉。此时后方空虚。义军乘机从广州出发,分两路北伐,起义军直逼建康。刘裕回师镇压。416年,后秦发生争权斗争,刘裕乘机出兵两路,于次年八月攻破长安,灭掉后秦。

  东晋的灭亡

  刘裕由于功高权大,在安帝416年时任相国,封宋公。次年,進爵为王。418年,安帝死,恭帝立,刘裕辅政,掌握东晋军政大权。420年,恭帝禅位,刘裕正式称帝,是为武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年号“永初”。